孩子成功之路有千万条 ——浅谈当下教育问题及建议之三十八

日期:2025-04-17 17:28:23 浏览:

 孩子成功之路有千万条

——浅谈当下教育问题及建议之三十八

                   刘庆坤

笔者本文所要聊的这个话题,也许有的读者认为是多此一举,因为大家都心知肚明,可是在孩子教育上,好多家长却难以自觉落实,反而是使上浑身解数,也要让孩子考上家长自己眼中心仪的大学。如此思想与做法,累坏了孩子,也累坏了自己,往往是出力不讨好,至少是与家长的期望相差甚远。

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孩子背负着沉重的学习负担,压得好多孩子喘不过气,压得不少孩子厌学逃学,压得部分孩子成为问题生,压得个别孩子走向极端;家长恨铁不成钢,埋怨孩子不争气,对学校与老师说三道四,让孩子拼命上课外补习班,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富人自然是无所谓);学校与老师只顾得埋头抓书本教育,轻视全面的智育,更忽视其它“四育”的教育,而片面追求升学率(考试成绩);明的暗的补习班多如牛毛,成了难于治理的顽症,成了一个不当利益共同体;社会上普遍追求所谓的优质教育,对当下的教育怨声载道,抱怨现在的教育走向了斜路,等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孩子的自由快乐健康全面成长,制约了家庭经济的改善,制约了教育本质的回归,制约了我们的发展后劲。

造成这一不好局面的原因很多,而家长、老师、学校与社会没有普遍树立正确的孩子成才观则是一个主要原因。古人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西方谚语云“条条道路通罗马”。这是上千年前古人都明白的道理,而到了当下的我们现实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考大学。因而当下的家长大多有一个共同认识:孩子只有考上大学,尤其是考上理想的大学,才能前途一片光明,反之则孩子前途暗淡,只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实际上早已不是独木桥(升学率已达50%),而是宽广的读书考学大道,只是有不少孩子不适应而矣。

其实,当下的教育培养出的孩子比较普遍地存在着高分低能的问题,就是名校毕业的大学生也有失业的,也有啃老的,也有送外卖的,还有几乎一事无成的。而没有考上大学,也就是高中毕业的,甚至仅仅只是初中毕业的孩子,照样可以凭着自己的付出与智慧,很好的养家糊口,可以走南闯北地打拼,干出一番事业,可以风风火火走四方,从而到达成功的彼岸。

我所认识的低学历年轻人中有不少人干得很好,而且不比大学生、硕士生与博士生干得差,关键是要看孩子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或者看孩子是否真的学有所成。这个“学”是广义的学习,是方方面面的学习(包括领悟与践行),是活到老学到老。

现在应该已经30多岁的李瑞杰的父亲是笔者大学的同班同学,初中毕业后,父母怎么劝,李瑞杰都不愿意上学了,父母问他将来准备干什么,他说想学按摩,父母随了他的心愿。他只身一人去沿海城市报名学了按摩技术,然后自己在宁波开了一家按摩店,生意干得风生水起,并购房定居下来。

翟海生是笔者高中同学的儿子,他高二没有上完,就不愿读书了,为此父子二人关系剑拔弩张,一次笔者同学逼着他去上学,他竟然气恼地拿起菜刀,威胁要砍父亲。父亲问他:“我是当年考上学,才有了现在的工作,你现在不上学,将来能干什么?”他理直气壮地回答父亲:“我一不偷二不抢,能养活自己。”很快他报了厨师培训班,并自己开了一家小饭店,虽然辛苦,但是收入不错,目前生活很安逸。

笔者有一位同事,她与其丈夫都是大学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的,其女儿李然然是1996年出生的,他们夫妻二人对女儿寄予厚望,希望女儿能超过他们,考上一本大学。李然然上到高三时,成绩跟不上了,而且考试时不能正常发挥,第一年没能考上本科,复习一年也没有达本科分数线,他们动员女儿再复习一年,女儿说什么都不愿意再复习,不得不上了一所大专。毕业之后,她多处投简历,结果在青岛找到一份较理想的工作,月工资挺高的,并在青岛定居了。

笔者有一位来自农村的朋友姓魏,他当年是高一退的学,原因是家里供不起他读书,因而他希望自己的独生儿子能圆自己的大学梦。他托关系找人,给儿子安排到城里就读,儿子七年级成绩很优秀,进入八年级滑坡严重,夫妻俩放弃在沿海的不错收入,赶回来陪伴儿子。2016年,儿子考入一所省示范高中,认为考上本科是十拿九稳的事,谁知儿子厌恶了学习,第一年高考成绩非常不理想,连公办大专学校都上不了,第二年才考上一所市级公办大专学校,因为专业较好,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又强,一毕业就被上海的一所通讯公司录用,第二年就当上负责安徽市场的经理,年收入接近20万元。

宋代诗人陆游诗云:“书中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老话都讲:“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孩子的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知识、勤奋、能力、毅力、社会适应力等。知识又分书本知识、自学知识(技能)与社会知识等,上学时学的多是书本知识,成功之路千万条,培养孩子全面健康成长与成才更重要。

我们古人早就有不断求索的精神与行动,求索个人与家庭之路,求索家族兴盛之路,求索社会变革之路,求索民族与国家发展之路。我们求索什么?最现实的是,我们的父母应该联系自己的当年经历与工作经验、人生阅历、社会走向与国家需求,早早地全面科学合理“求索”孩子的当下学习与未来发展,陪伴孩子更合理地走好十八岁之前的人生之路。

以上几位孩子的求学经历与工作经历告诉我们:“条条大路通罗马”,孩子成才之路千万条。再说,古人早就告诫我们“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当牛马。”替孩子考虑太多,自己过得累,孩子大多也会生活得累,而且往往是父母出力不讨好,甚至是好心办坏事。

而最近数年,在普通家庭里,反而出现了不怎么支持孩子读书的风气,让孩子初中或高中毕业就出去打工挣钱。这种风气对其中愿意读书的孩子是不公道的,也应该是家长的无奈之举,因为孩子上大学的费用实在是太高,家长不愿意出或出不起。这个问题至少不利于底层部分想读书的孩子更好地成才,更好地服务社会与国家,也助长了阶层的固化,应该引起我们决策层的注意。

总之,我们家长从孩子幼年起,把孩子培养成综合素质高的人,给孩子养成好习惯、好性格、好品质、好行为,要比把孩子培养成所谓的“读书之才”(成功考上大学)更重要。

抛弃外在我们难以克服的因素,孩子成功之路千万条,就看谁把孩子从小培养得好,就看孩子的综合能力底与高,就看孩子的修行差与好,就看个人行动的多与少(对与错)。

 

(作者:刘庆坤,省作协会员,公开发表文学作品近70篇,出版有散文集《少儿好时光》。另外,创作有与之同题材的六部作品集、两部剧本待出版或拍摄,真诚希望关心当下孩子教育与成长的出版社、影视拍摄公司与笔者联系,手机:13705583779。)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A+
发布日期:2023-08-08 15:03:29  所属分类: 论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