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学生双休关键在家长
——浅谈当下教育问题及建议之三十三
刘庆坤
大约在一个月之前,网上对学生周末“双休”的消息流传得沸沸扬扬,争论得热火朝天。目前,应该是好多省份已经落实了学生“双休”制,网上的争吵更是如火如荼,让人眼花缭乱,不知如何是从。笔者认为,实行“双休”是好事,下一步真正落实,并合理利用“双休”,关键就在家长了。
而家长的态度与做法应该不尽相同,可能会大相径庭。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
第一种态度与做法:抓住“双休”时机,给孩子大量补课。也就是网上所说的,有条件的家庭可以高薪聘请名师给孩子补课,让自己孩子的成绩更优秀,更有利于孩子考上名校。由此,就拉开了孩子之间的距离,有条件的家庭的孩子就可以继续向父母一样生活在上层社会,甚至是更高层。
第二种态度与做法:创造条件,给孩子大量补课。孩子成绩比较优秀的家庭拼上家里的老底也要给孩子补课,成功了,孩子可以考上名校,慢慢地家里经济条件也许会好转;失败了,则划不来,可能会负责累累,吃上半辈子,乃至两辈子苦。
第三种态度与做法:十分无奈,对孩子放任自由。孩子成绩不太好,家里条件又不适合给孩子补课,只能是让孩子躺平,或学不学只能是随孩子的便,考上或不上考大学,无奈地听天由命。
第四种态度与做法:合理安排,给孩子适当补课。孩子成绩不错,家里经济尚可,家长又十分理性,根据孩子成绩与家里经济承受能力两方面条件,给孩子有选择地补课,其效果往往会不错。
第五种态度与做法:鼓励孩子自学,努力改变命运。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而孩子成绩又好,孩子争气,不甘落后,刻苦自学,以求改变自己与家庭的命运。这类学生所占比例较低,但是他们更令人敬佩,大多孩子将来必定更有出息。
以上态度与做法各有原因,其结果可能会截然不同,甚至是相差千里,我们不好提倡,也不好限制,但是应该可以提一些建议。
笔者觉得我们家长要抓住孩子周末休息的两天时间,指导孩子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建议大致如下:
可以亲自带着孩子或妥善安排孩子走进图书馆、科技馆、展览馆、纪念馆、剧院、电影院等。大致这样来做,可以拓展孩子的阅读量、知识面,更会有利于孩子适应新高考。
可以亲自带着孩子走进附近的大自然,或去外地旅游。这样来做,可以让孩子劳逸结合,既有利于正常上课时孩子精力充沛,又有利于增加孩子的阅历与知识,也更有利于孩子适应新高考。
可以让孩子适当参加体力劳动。这样来做,可以让孩子体会劳动的艰辛与父母的不易,让孩子增加学习动力,能更专心更用心更高效地学习,也有利于孩子带着更好的学习底子参加高考。
可以让孩子做志愿服务者。这样来做,无论孩子的成绩好与差,都可以让孩子早一些接触社会,热心做好相关服务,提高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心,估计也可以提升孩子的学习动力。
可以让孩子在家里做有意义的活动。这样来做,可以让孩子的周末过得更有意义,可以帮助家人,可以知晓家庭生活来之不易,可以提前适应生活,不至于白白浪费周末的大好时间,说不定也可以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可以让孩子发展自己的特长。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特长,让孩子在周末发挥与发展自己的特长,孩子自然会积极性高,特长更加突出了,也有利于孩子将来向这个特长发展,至少可以多了一技之长。
可以适当理性地给孩子补课。上文里已经说过,这里不再多说,只强调一点,一定要先与孩子商议,再确定补什么科目,千万不要乱补课烂补课。
可以让孩子结伴在一起学习与玩耍。这样来做,家长适当监督,孩子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可以相互请教,可以相互激励。其效果也是很不错的,既增加了孩子之间的合作与友谊,发挥了各自的特长,又提高了学习成绩。如果再加上结伴同行同玩,学习效果应该会更好,还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做到劳逸结合,更可以扩大孩子的阅历,更可以增加孩子对社会的接触与适应能力。
以上建议仅供我们家长参考,家长应该会有更切合实际的好思路与好做法,切记不能让孩子成为断线的风筝——任由其飞行(完全自由活动)。办法推行之中,家长除了多提建议,适当监督,还要事后多与孩子交流,了解自己所用办法的效果,以便进一步改进,利于孩子更好地度过有意义的周末,更好地提高成绩与能力,更好地参加中高考,更好地发展自己。
笔者特别强调,家长一定要争取做到四个“不能”,即不能让孩子沉迷于手机与网吧,不能让孩子老是睡懒觉,不能任由孩子乱出溜,不能任由孩子整天无所事事,即都是不能让孩子白白浪费大好时间,以至于孩子在双休时间里又养成了新的不良习惯,或者是让原来的不好习惯更加严重。这些态度与做法都是不负责任的,都是家长不该出现的失误,甚至是严重的失职。
当然,如果家长确实没有时间过问孩子,可以一个家庭单独或几个家庭共同委托学校或班主任,或热心机构与热心人士代为管理孩子,带着孩子进行或从事诸如以上的事情,效果也会是很好的。
对于我们千千万万的孩子来说,“双休”应该也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现在已经落地了,家长是关键,对于孩子就看家长如何落实与派遣了。孩子也许一开始不怎么适应,耐心交流,多加引导,循循善诱,孩子是可以融入进临时的各种活动与各种“家庭”的。
家长与孩子早主动正确地适应“双休”,早日受益,乃至受大益;被动适应“双休”,可能会受益,但要注意效益;不能适应,则难以受益,可能还要受害。
(作者:刘庆坤,省作协会员,公开发表文学作品近70篇,出版有散文集《少儿好时光》。另外,创作有与之同题材的六部作品集、两部剧本待出版或拍摄,真诚希望关心当下孩子教育与成长的出版社、影视拍摄公司与笔者联系,手机:13705583779。)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