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长期走进校园
——浅谈当下教育问题及建议之三十六
刘庆坤
关于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话题,笔者在前文里应该是已经谈到过,本文再次提起,并作为一个主题来浅谈,是因为笔者认为,确实有特别强调的必要,以引起我们的决策者或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并早点全面推广或试点推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孩子成长的积极作用。我们拥有比其它国家更丰富更博大的传统文化宝藏,闲置在那里,不能很好地利用起来,实在是太可惜。
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影响了我们近六千年,我们中华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而且我们的文化应该愈来愈加灿烂辉煌。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增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积极继承与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各级相关主管部门,以及基层相关单位应该如何来落实呢?让传统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班级,走进孩子,则应该是最有效、最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
在一些地区,我们以前应该搞过戏曲进校园,却未能长期坚持下去,原因应该有多种,而应该与戏曲,如京剧不是怎么接地气有关,也就是大多数孩子可能已经不太适应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如节奏过于慢,过场太长等。笔者所说的传统优秀文化,其内涵要广泛得多,几乎可以囊括我们的一切传统文化。狭义的传统文化可以包括地方戏(含京剧)、杂技、武术、相声、快板、说书(大鼓书)、评书、诵读、朗读、绘画、雕塑、变脸等等,可以让大量的传统艺人带着这些艺术,走进校园。如果再不尽快落实,我们的这些精品文化真的可能会消失,至少要越来越少,与其花钱把这些传统优秀文化列入“非遗”来保护,不如让它们走进我们的孩子,才更有利于传承与弘扬这些优秀传统文虎,还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孩子们也可以了解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发现、增强与培养孩子的特长。广义的传统文化,还可以包括我们先人创造与我们后人发现挖掘的科技、天文、医学、教育、文物、遗址等等,与其让这些传统文化沉睡在那里,不如让它们走进校园,或者是让孩子走进它们,同样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知识,增长孩子们的见识,让孩子们爱上、学习与接受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
另外,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传统节日、传统菜谱、传统中医等已经出现了被他国抢走、盗窃或占了先机,上面这些传统文化说不定我们不重视(看不起),人家会当成宝贝,甚至说成是他们的传统文化。到那时,我们就被动了。与其将来可能会如此,不如我们把自己的传统文化切切实实面向我们的孩子主动宣传与展示,让我们的孩子积极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笔者认为(坚信),我们如此来做,收益或受益是多方面的,形式与内容大多是孩子们在课堂上看不见,学不到的,而且传统文化走进孩子们,孩子们可以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更能让孩子们过目难忘、入耳牢记,可能还会影响他们的终生。
例如我们让大鼓书走进校园,有说书先生结合学生实际,对相关传统文学进行再创造,如对革命先烈方志敏创作的《可爱的中国》、亲历重庆渣滓洞的作者罗广斌与杨益言等创作的《红岩》、现代作家曲波创作的《林海雪原》等再加工,定时在校园里给孩子们有说有唱,孩子们保证会欢迎,至少会乐意接受,至少会比当下的书本教学更受欢迎。说不定孩子们听了第一场,还会盼望着第二场、第三场,乃至许多场、许多部。
再例如各种表演型的传统艺术,如杂技、相声、快板、皮影戏、戳布帘子戏等走进校园,孩子们一准会高兴得屁颠屁颠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艺术,孩子们怎么会不喜欢,不记忆深刻,不影响深远呢?
我们这样做,除了对孩子们快乐健康全面成才功不可没,而且充分发挥了我们的传统艺人的特长,还可以更好地传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有利于我们的传统文化,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我们说,当下的孩子们学习疲倦了,原因主要是我们缺少更有效的方法,也就是缺少教育方法的创新,难以引起孩子们的专注力,“分、分,学生的命根”,孩子们不疲倦那才是不正常呢。
什么是教育的创新呢?应该不仅仅是教学手段与方式的创新,更是教学内容的创新。我们主动拾起(继承)我们丢弃的好传统,在一些人眼里,可能还算不上是创新,而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创新,至少是一种传承与再创作下的创新。如我们用快板书在校园里宣传我们当代的科学家、英雄人物、大国工匠等,由作者与快板书表演者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再创作,就是一种创新,而且是孩子们乐意接受的创新,是教育效果出奇好的形式兼内容的创新。
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呼吁“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什么是教育的求索呢?在当下,“吾”应该是我们大家,至少是关心孩子们健康全面成长的人们,要探索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另一位清代大诗人龚自珍也呼吁“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而生活在当下的我们要不拘一格育人才。笔者的建议也就是不拘一格育人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育人才,才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尽力落实,长期坚持的。
对笔者建议感兴趣的家长不妨先在自己家里给孩子试试,如与孩子一起玩传统游戏,教孩子学习传统艺术,教孩子学唱流行歌曲,与孩子一起进行传统体育锻炼,带孩子走进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孩子的收获(包括家长自己的收获),将是给孩子无休止的补课无法比拟的。笔者曾经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过这些方面的培养,基本收到了预想的效果,有的还超乎了预想。
当然,在推行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笔者建议的教育形式与内容进行充实、改进与完善,因为任何一种新的教育方法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只有在落实中进行修正,才可以更有利于全面推广。
让传统文化尽快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班级,走进孩子们,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是早实验,早推行,早受益,而且是我们的各个方面都能受益。
(作者:刘庆坤,省作协会员,公开发表文学作品近70篇,出版有散文集《少儿好时光》。另外,创作有与之同题材的六部作品集、两部剧本待出版或拍摄,真诚希望关心当下孩子教育与成长的出版社、影视拍摄公司与笔者联系,手机:13705583779。)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