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再片面追求书本学习
——浅谈当下教育弊病及建议之一
刘庆坤
当下教育饱受诟病,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每个人大约都可以列出数条自己认为存在的问题,诸如教育不公平、孩子学习任务太重、考试过于频繁等,而且有的认识还相互矛盾,诸如目前争论不休的中学恢复“双休”之事。
教育上成堆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作为一名教书近40年的教育工作者,笔者留意观察、思考、调查与研究当下教育多年,想详细地浅谈一下当下的教育之弊,及其提出一些浅薄的进言,以便能为我们当下教育之弊的解决进微薄之力,能更有利于我们的孩子们自由快乐健康全面成长。
系列浅论乃一家之言,不当之处,请读者与相关部门多多海涵,更欢迎有识之士批评指正。
笔者认为,当下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绝大多数的中小学校与家长片面追求孩子的书本知识学习,即过分死盯着书本,过分讲究孩子的学习成绩,真是应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老话。我之所以用“书本知识”四字,而不用“智育”,是因为我们目前的教育离智力教育与开发相去甚远。笔者认为,智力开发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应该有更广阔更多样更新颖的内涵与空间。
过分地强调书本知识学习,让孩子整天围着书本转,把孩子困在教室与家里学习,多会把孩子们学厌倦了,学呆板了,学傻了。这不是智力培养与开发,说严重一些,这应该是在扼杀孩子的智力与天性。后文还会专题浅谈,这里不再多言。
片面追求书本知识学习,导致的是德育课、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活动课、劳动课成为了摆设,至少是成为了不被重视的科目。其实,小学生、初中生正是兴趣爱好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且他们活泼爱动、喜欢玩耍,整天关在教室与家里,学习,学习,还是学习,不疲劳、不厌倦、不发困、不低效,那才是不正常呢。
打一个与我们生活贴近的形象比喻,我们吃饭要以大米、白面与肉类为主,还要比较合理地搭配上杂粮、蔬菜、佐料与饮料等。这样才可以做到不偏食,合理饮食,才更有利于身体健康。孩子的学习也是如此,只有真正做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的教与育,孩子们才能够快乐健康全面成长。我之所以特意加上“真正”二字,是因为从学校所列的课程表上看什么课程都开了,有的可能也上了,但是没有达到应该产生的效果。这与一个人下面条吃,只是在水里放一些面条,而不放肉蛋、青菜、佐料有何区别呢?当然,热水煮的白面条不是不可以吃,但是吃着缺少味道,缺少激情,缺少营养。
我们当下的教育(用“教学”二字也许更准确)只是一味地抓书本知识学习,连正常科学的智力开发都没有做好,相距真是太远太远,当下的教育饱受诟病也就不足为怪了。上面的方针与政策是挺好的、正确的,而下面执行起来,却偏废了,形式主义了,也就是被“歪嘴和尚”把好“经”念歪了。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动爱玩,与成年人相比,他们的专注力是短暂的,小学一节课最多是40分钟为好,课间休息反倒可以改为15分钟,大休息可以改为20分钟,乃至30分钟,让孩子动起来,玩起来,当然一定要有目的的动与玩。动起来,可以做广播操、健身操、眼睛保健操、跑步等;玩起来,可以跳绳、拔河、踢毽子、跳远等。如此,一张一弛才可以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才可以增加孩子的兴趣,才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身体,还可以扩大孩子们的视野,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我们现在做的正好与之相反,孩子们怎能乐意走进学校,爱好书本学习,完成所修学业呢?
尽管政府与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学校与老师不要只关注课堂,不要攀比分数,要想法设法让孩子乐意学习、学会学习,要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从学校、老师到家长依然是书本学习压倒一切,压得好多孩子喘不过来气,压得不少孩子厌学、不学、逃学,压得家长负担加重,精力疲惫,怨天尤人。
再说,书本知识的学习应该是有多种形式、多样方法的,而不是老师照本宣科地教,学生以葫芦画瓢地学。记得笔者上小学时,语文与数学老师都会适时地搞一些活动,例如语文老师会让我们做汉字接龙、组词接龙、组词比赛、猜字谜等,有时还会讲一些名人轶事、汉字故事,我们自然乐意学,而且记忆深刻;数学老师会让我们做数字接龙、数字回避、做题比赛等活动,单调死板的数学课也就活起来了;学校里还进行作文比赛、演讲比赛、优秀作业展览等。如此多的教育与教学方法与形式,效果都出奇的好。
例如如果孩子的课外阅读做好了,可以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可以增强孩子的自学能力,可以培养孩子的形象力,可以塑造孩子的创造力。而我们千千万万的中小学有几所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能正常开放的呢?有几所学校的图书与杂志能及时更新呢?有几所学校能主动引导与积极支持孩子课外阅读呢?
比书本知识更多更重要的知识是小孩子更应该学的,也是老师更应该培养的,学生也更应该拥有。比如良好的学习习惯、汉字的正确书写、学生兴趣的激发、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高效学习的方法传授等,孩子们先拥有了这些,何愁他们厌学逃学不学,何愁一个班的学生成绩会有天壤之别呢?何愁家长对当下的教育怨声载道?
古人告诫后人写诗“功夫在书外”,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学习在课本外”,即在教科书之外。改变一味地讲究与追究书本知识学习,拓宽孩子的学习途径,孩子才能更热爱学习,其学习才会更合理、更科学、更充实、更有效。
当然,书本知识不能弃之不教不学,更不能抛到九霄云外。而是围绕着书本,多一些教学的方法与路径,活跃课堂气氛,积极鼓励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确保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此,我们才能让孩子拓宽知识学习的视野,让孩子们增加知识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们在广义的知识与广义的学习上全面发展。
我们目前的教育,即教书育人,真的距离目标相去甚远,甚至偏离了方向,至少是功利心太重,形式主义盛行。我们必须痛而改之,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涌现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清代诗人龚自珍呼吁“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笔者真心期望“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育人才。”这就是我开题即写此文的真正目的。
(作者:刘庆坤,安徽省作协会员,在《新安晚报》等媒体公开发表文学作品60余篇,出版有散文集《少儿好时光》。另外,创作有六部作品集、两部剧本待出版或拍摄,真诚希望对孩子教育有兴趣的出版社、拍摄公司与笔者联系,手机:13705583779。)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