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教育要以德为先
——浅谈当下教育弊病及建议之二
刘庆坤
《论语》云:“德不孤,必有邻”;《管子戒》云:“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大学》云:“德者本也,败者末也”;《世说新语》也说:“百行以德为首”。足见我们的古人早已充分认识到德育的作用,一直重视德育在人一生中和人际交往里的地位与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新中国的教育才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是把德育居首位。
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以德为先,就一定要从娃娃抓起,乃至要从牙牙学语、不会走路的幼儿抓起。否则不良的道德一旦形成了,再想改之,大多是难之又难。
德育教育首先是家庭的责任,是父母的职责,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天然的老师。老话讲:“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对孩子的德育培养也是如此,我们的年轻父母必须肩负起这个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德育教育。父母要切切实实认识到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树立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正确观,掌握正确的德育教育方法,切实落实好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发现相关问题,及时给与矫正,不可得过且过,更不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例如孩子有自私自利的表现,不愿与家人、小伙伴一起分享,我们要教育其与他人共同分享可以带来快乐与友谊,自私自利者不会有什么好朋友;孩子爱说脏话,父母要及时制止与引导,让孩子明白脏话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千万不可等闲视之,千万不要让孩子“勿要恶小而为之”,如此微小的“恶”养成了,就会成为口头禅,就会成为改不掉的坏毛病,就会让他人认为这个孩子没有教养;孩子自傲自大,父母要教育孩子“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进步”,自大的孩子缺少朋友,更缺少真心朋友,谦虚的孩子才会有更多的好朋友。
其次,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的言行在时时刻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塑造着孩子,感召着孩子。比如父母对自己的长辈不尊重、不关心,对长辈不够礼貌,自己的孩子看见了,听到了,知晓了,就有可能会模仿父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的榜样作用会更大。再如父母与邻居关系不融洽,老是闹矛盾,乃至老死不相往来,自己的孩子自然不好与邻居的孩子友好来往,甚至父母还会阻止孩子之间的正常交流。在一些家长心里,这类做法可能是正常的或为无可奈何的,但是自己与邻居关系一塌糊涂,怎么可以期望孩子能够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呢?
再者,父母要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和谐、宽松、友好、平等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品德养成非常重要,可以使孩子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积极向上的品行,可以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宽容他人。当然,和睦的家庭对孩子良好习惯、对孩子健康性格的养成等方面同样重要,后文将会有专门的浅谈。
第四,父母要让孩子知晓品德高尚的名人故事。有意引导孩子多了解古代、近代与当代有正能量的人物,让孩子在课外阅读与观看各种节目中学习他人的好品质,塑造自己好的品德行为。比如,让幼儿多看道德高尚的人物画本,多给孩子讲一些与道德有关的名人故事等。长期坚持,久久为功,自然就会有利于孩子养成好的道德品质。
在入校学习之前,甚至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孩子的道德品质可能已经大致形成,乃至定型,因为“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非常有道理的,再想改掉实在是太难。但是老师、学校、媒体与社会依然负有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引导与矫正的责任。
第一,学校与老师要负起对孩子德育教育的责任。尽管孩子上学以后,不少品行可能已经形成,但是老师发现孩子出了品行问题,应该及时对孩子进行耐心教育,孩子大多是可以能修正好的;也可以与孩子的父母沟通,一起努力改掉孩子道德方面的坏毛病。
第二,媒体的正面作用要发挥起来。媒体不能再老是播放或报道影视明星的节目,要多多播放科学家、能工巧匠,以及其他行业的模范人物,也就是多宣传正能量,才有利于孩子模仿与学习。当下与前些年相比,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对影视明星之类的不良报道有所减少,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网络的相关报道与游戏等则是有增无减,而且危害更大,比如脱落实际且胡编乱造的的短剧泛滥、低俗且血腥的游戏横行,就非常不利于孩子树立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第三,我们的社会要创造有利于孩子培养良好品质的大环境。我们目前的社会之风有待进一步净化,如过分追求金钱、“两面人”有增无减、欺骗行为(尤其是网络诈骗)层出不穷等问题,困扰着我们的社会,更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如家庭与学校的诚信教育,被社会上的各种欺骗行为所抵消,导致孩子无所适从,甚至抛弃自己原来已经形成的品行与信仰。我们的有关部门必须加大对这些犯罪的打击力度,尽快尽量减少对社会产生的危害,尤其是要减少对当下孩子成长产生的危害。
我们的党与政府早已经把德育教育放在了“五育”的首位,但是德育教育依然任重道远。为了亿万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祖国更美好的未来,我们要多管齐下,一劳永逸,才可以久久为功。
(作者:刘庆坤,安徽省作协会员,在《新安晚报》等媒体公开发表文学作品60余篇,出版有散文集《少儿好时光》。另外,创作有六部作品集、两部剧本待出版或拍摄,真诚希望对孩子教育有兴趣的出版社、拍摄公司与笔者联系,手机:13705583779。)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