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玩与动中成长 ——浅谈当下教育问题及建议之二十一

日期:2025-04-13 18:04:36 浏览:

 让孩子在玩与动中成长

             ——浅谈当下教育问题及建议之二十一

 刘庆坤

思前想后,笔者决定从本期开始把副标题改为“当下教育问题与建议”,把“弊病”改为“问题”,含义可大可小,至少程度上要轻一些,可肤浅也可深奥,也应该更符合实际一些,更体现了笔者写系列文章的本意或本义。

可以说,几乎是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孩子的天性就是活蹦乱跳,就是玩耍不倦,就是争奇斗艳,就是喜闻乐见,就是异想天开,就是标新立异,就是刨根问底。

我们当下的教育偏偏严重忽视了孩子的这些天性,严重偏离了孩子的特性,整天都是关在教室里与家里,以课本学习为主,还不愿意或不知道要结合孩子的天性进行教学,让孩子能真正动起来,结果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弊病),让孩子深受其害,而我们成年人还不能或不想自知自悟自省,而且还乐此不疲地拼命死教课本知识,检查书本知识,考书本知识。以至于形成了“分、分,学生命根”之类问题成堆的局面,形成了出力不讨好而怨声载道的结果。

更可怕的是大多数人认可了或默许了这种教学方法,而且这种教学风靡于(盛行于)当下。注意笔者没有用“教育”二字,因为我们目前的教育只是重视教学,而不重视“育”,距离科学合理的教育相距甚远。笔者在后文里会专门浅论“教书”与“育人”的关系,这里还回归本文主题。

我们好多人对当下的教育方法习惯了,认可了,乃至麻木了。也许有的人还非常看好这种呆板的教学,那就是大睁俩眼说假话了。这应该也是教育改革难以很好推进的最大障碍,以至于教育改革多是雷声大雨点小,或者说是不够理想。记得鲁迅先生在其开篇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里有一个十分生动形象的描述,大家困在一个黑屋子里,日久天长,也都习以为常了。我们目前的教育形势可能还没有到这一步,但是人们对孩子的教育都放在了教学上,而教学又是狭隘的、死板的、模式化的,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笔者借住鲁迅的《狂人日记》结尾一句话:“教教孩子!”

孩子玩什么?孩子怎么玩?孩子动什么?孩子怎么动?

首先说孩子的“玩”,玩我们的传统游戏,下一篇文章详说,这里省略;玩现代游戏,如各种积木、众多拼图、简易雕塑等;玩外国游戏,如俄罗斯方块、外国内容的拼图等。

这项工作主要是由家长在家里完成,家长要主动教孩子(尤其是儿童),带孩子玩,经常参与孩子玩,可以让孩子邀请附近的同学或邻居的孩子一起玩。而且早玩起来,早受益,坚持经常玩,长远受益。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就可以自由快乐健康全面地成长起来,而且是潜移默化的成长,是春风化雨的成长,是心花怒放的成长,是成识增智的成长。

同时,学校里也要大力支持孩子在校园里、班级里玩起各种各样的游戏,带子弹的玩具枪等明显不安全的玩具要除外,其它可以放心大胆地让孩子玩起来,不要担心这,害怕那,有利于孩子快乐,有利于孩子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大不了老师多引导多关注,或者选几个责任心强的孩子负责同学们的安全。

如此,在课间休息、在课外活动、劳动课、活动课等时间,我们让孩子玩起来,乐起来。可以充分施展孩子的天性,可以让孩子放松,可以增加孩子的快乐感,可以培养孩子之间的合作与友谊,可以学到书本里学不到的知识。不仅不会影响孩子上正课的效果,而且能提升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老师传授课本知识的效果会更好。

再说,孩子的“动”,其实质就是孩子积极参与,最好是能调动孩子主动融入其中。其实,上面说的“玩”也是一种“动”,只是“动”的内容要比“玩”丰富得多。简单地说,主要就是带着孩子“四动”,即动眼、动口、动手、动大脑。这应该不是新提法,可能古已有之,只是我们好多当下的古代后人做得并不是太好,也许相差甚远,至少是相差较远。但是,古人也告诫我们:“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我们要注重对孩子进行“四动”培养,一个勤用眼、勤用口、勤用手、勤用脑的孩子一定可以收获满满,一定会有着光明灿烂的未来。

首先,说在家里做好孩子的“四动”:家长可以随处随时让孩子有目的地动起来,各种各样的动都可以进行。孩子出生之后,父母就可以让孩子手里拿着简易的可爱小玩具,活动起来,这也就做到了“四动”;孩子稍大一些时,可以活动的就更多了,如可以让孩子自己学着走路,可以让孩子骑在大人身上玩简易游戏《骑大马》,可以让孩子把凳子、棍子之类的工具当大马骑;孩子三五岁时,大人就可以带着孩子玩各种传统游戏,可以让孩子参与包饺子、择菜、洗袜子等家务,可以让孩子看画本、描红等;一直到孩子高中毕业,大人都可以有意让孩子快快乐乐地动起来,这里不再一一罗列。

家长坚持做到了长期让孩子“四动”,时间久了,自己的孩子就会成为十分勤快的孩子、综合能力超前的孩子、自觉劳动(行动力强)的孩子,关心、体谅父母并融入家庭的孩子,最后也就成了不怎么让大人操心的孩子。说白了还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前文里已经详细说明,本文只做简要的叙述与浅谈。

家长只要是不处处心疼孩子,这不让孩子干(动),那不让孩子做(动),而是让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孩子就能更早勤劳起来,更早懂事起来,更早强大起来。老话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说在学校里做好孩子的“四动”:除了孩子在校园里、班级里面动手动眼把卫生打扫好之外,主要是老师要做到结合教学让孩子真正动起来。这方面只要是老师用心、下功夫,会一位老师比一位老师做得好,不需要笔者在这里絮叨,仅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语文老师准备上三年级的《太阳出来了》一课,可以让每位孩子提前画出太阳出来的画面,并在课堂上展示与点评,导入课文,孩子上课的主动性就调动起来了。当然,如果是让孩子结合课文画太阳出来,那效果一定会出奇得好。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让孩子在课堂上预习课文,当堂画出自己心里的太阳出来的一幅简易画;或小孩子分组预习,有一人主笔画出他们共同的太阳出来的画面;也可以老师提前布置,让孩子预习课文,提前画好一幅自己心中的太阳出来的画。以上三种形式的上课方法,其上课效果一准会比老师上独角戏好。

一二年级的数学老师给学生讲加减乘除的运算,可以让孩子每个人(或两人一组)准备十根火柴杆或小短棍,在课堂上让孩子巧妙地使用起来,加减乘除有步骤地进行,孩子们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分组进行,就如手机里如何动火柴杆可以让等式成立一样,比哪个孩子做得快,比那个孩子做得对,孩子们保准积极响应,“四动”不知不觉地都用上了,效果也会出奇得好,说不定可以让孩子记忆终生。

至于初中、高中让孩子学习“四动”起来的教学方法更多,可以说多如牛毛,就看老师下不下功夫、用不用心。

让我们的孩子在玩与动中学习与成长,我们的孩子会更快乐更积极更主动地学习,会更有效更健康更全面地成长。

路在脚下,就看我们的家长与老师如何突破自己,如何迈步,如何行动了。

 

(作者:刘庆坤,省作协会员,公开发表文学作品近70篇,出版有散文集《少儿好时光》。另外,创作有与之同题材的六部作品集、两部剧本待出版或拍摄,真诚希望关心当下孩子教育与成长的出版社、影视拍摄公司与笔者联系,手机:13705583779。)

 

                                 编辑:傅友君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A+
发布日期:2023-08-08 15:03:29  所属分类: 论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