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还要让歌声响起来
——浅谈当下教育弊病及建议之十八
刘庆坤
笔者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读小学开时,在校园里、班级里经常可以听到高亢激昂、振奋人心的歌声,也就是每节课开始时,一般是三分钟预备铃敲响之后,在音乐委员或班长组织与带动下,每个班级都会传出声音嘹亮、整齐悦耳、令人鼓舞的歌声。这个好传统应该是一直坚持到九十年代初,我当时担任班主任,就非常支持孩子们上课前唱歌。后来借调至媒体单位工作十多年,再返回学校时,就极少听见歌声了,除非是学校里举办歌咏比赛时,只是最近好多年也极少有学校举办歌唱比赛了。
这么一个非常好的传统说丢掉,就几乎没有了踪影,实在是令人费解,深感不可思议,笔者对此一直铭记于心,难以开怀。笔者返校后在学校办公室工作时,曾经向相关领导建议过两三次,领导也很赞同,只是笔者当时并没有听到校园里、班级里传出让笔者怀念至今又难以忘怀的歌声。这也应该可以说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常规,也被我们丢弃了,实在是令人遗憾。
我们不说以前六七十年代的政治色彩太浓的老歌曲,就是“文革”结束之后的七十年代末与八十年代初的流行歌曲,如抗美援朝电影《上甘岭》里的主题曲《我的祖国》、少儿电影《祖国的花朵》的主题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武打片电影《少林寺》里的主题曲《少林,少林》,以及《万里长城永不倒》《我的中国心》《驼铃》等等一大批流行歌曲,还有后来唱遍大江南北的《难忘今宵》《小城故事多》《牧羊曲》《阿里山的姑娘》等一大批抒情歌曲,就是当下也有一些歌曲也适宜合唱,如《骄傲的少年》《明天会更好》《众人划浆开大船》《海阔天空》《少年》《相亲相爱》等等,基本都是经典的抒情、感恩与励志歌曲,也多是非常适合学生集体合唱的歌曲。
校园里、班级里经常传出动听的歌声,是能够起到多方面积极作用的,至少有以下八个方面的好处:
第一,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上面提到的一些电影插曲《万里长征永不倒》《少林,少林》《我的祖国》《我的中国心》等,都是当下依然可以唱的,而且有的歌曲适合不同年龄的孩子合唱,还有的歌曲基本上可以适合所有年龄段的孩子合唱,大多能培养与抒发孩子们的爱国之情,培养与抒发积极向上的感情,培养与抒发民族自豪感。
第二,可以振奋人心、活跃气氛。学生课间休息期间,有的孩子能适当放松,也有一些孩子趴在桌子上死气沉沉,有的孩子无所事事而思想消沉,有的孩子贪玩又过于疲劳了,一首歌曲响起来,班里的孩子们立刻精神振奋,精力集中。随着老师一声“上课!”同学们一声“老师好!”老师再一声“请坐!”同学们再一声“谢谢老师!”学生们身体轻松,心情舒展,精神倍增,立即可以进入教学主题。
第三,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不少歌曲充满正能量,如《我的祖国》《学习雷锋好榜样》《驼铃》《小螺号》等,不断地唱这些歌曲,孩子们的情操可以慢慢得以陶冶,孩子们的心灵自然也得以净化,而且道德素养也会提高起来。
第四,可以给即将上的正课预热。所谓预热是指通过唱歌,学生可以步调一致,集中注意力,极少再会有杂音,最多是转眼之间,孩子们的注意力也就集中了老师讲课上,自自然然也就提振了学生听课的精气神,增加了课堂教学效果。
第五,可以改善心情,缓解压力。唱过歌曲之后,孩子们心情愉悦而轻松,压力瞬间可以减少,课间休息的暂时分心也可以很快收回来。孩子们的心情好了,听课自然会收获更多更大更好。
第六,可以减少抑郁,有利于健康。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身体、心理与精神抑郁,经常唱歌可以增加孩子们的快乐心情,可以减少抑郁,可以有益于身心健康,也可以让孩子们快快乐乐地学习与生活。
第七,可以培养好习惯与好性格。唱歌看似与好习惯、好性格没有什么联系,长期坚持每节课之前唱歌,日久天长,孩子们就养成了按时唱歌的好习惯,也就是准点守时、不会迟到的好习惯,也能养成情绪稳定、温文尔雅的好性格,也就是性格上相对会波动小一些。
第八,可以巩固音乐科上所学的知识。先借机说明一下,当下的教育也非常轻视音乐课,即不重视对学生进行音乐的启蒙与培养,不能充分发挥音乐课的作用,更不会去挖掘与开发有音乐天赋或特长的孩子。这也可能是在孩子们中挖掘音乐人才,太需要费功夫了,也可能还不是学校的职责。而在上课之前,学生集体唱歌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缺失。同时,又巩固了音乐课上所学的内容,还很好且巧妙地发挥了学生所学音乐之长,起到温故而知新、常唱常新的作用。
上课之前,学生集体合唱一首歌曲有这么多益处,也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又是一项极其极其容易做的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诸如此类的常规工作做好了,就会带来学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何乐而不为呢?真应该引起我们管理者思考了,真应该值得我们恢复并发扬起来了。
总之,校园里还要让嘹亮动听的歌声想起来,高亢激昂地响起来,精神振奋地响起来,红红火火地响起来。这是极其简单方便,又省时省事的常规之事,还有好多方面的益处,我们为何就不能早些切实做起来呢?做好常规工作真的就是这么困难吗?还要难于上青天吗?
(注明:本文所引用的歌曲年代、名字与内容仅凭笔者记忆所写,没有详查资料,难免会出现错误之处,请读者多多海涵。)
(作者:刘庆坤,省作协会员,在正规媒体公开发表文学作品近70篇,出版有散文集《少儿好时光》。另外,创作有与之同题材的六部作品集、两部剧本待出版或拍摄,真诚希望关心当下孩子教育成长的出版社、拍摄公司与笔者联系,手机:13705583779。)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