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支持孩子的正常交往
——浅谈当下教育弊病及建议之十一刘庆坤
笔者怕被人引起歧义,本想把副标题改一下,如把“弊病”改为“乱象”“毛病”“之病”等,改来改去均不如意。比如,改为“乱象”,也许表意(或表义)更准确些,更轻度些,更实事求是些,想来亲爱的热心读者是理解的。不过乱象时间久了,重复多了,也就根深蒂固了,有的乱象似乎也变得正常了,如家长在校外大量给孩子补课,家长在写作业的孩子身边玩手机,孩子学习成绩差总是埋怨老师等。这是不正常的,也是可怕的,但愿我们大家,尤其是家长要对乱象有清醒的认知,不要成为帮凶,更不能成为彻头彻尾的执行者。笔者思来想去,也就只好将就着用原来的副标题了。
本文就从许多家长反对孩子的正常交往说起,也许很能证明笔者以上的观点与说法。
当今世界,大家多是忙忙碌碌、惜时如金,但是人与人的正常交往还是不可缺少的,不论男女,都会有三朋六友,都要走亲戚会朋友,有的人还会主动广交朋友。孩子亦是如此,孩子之间正常的交往是十分必要的,父母限制、反对,乃至杜绝自己的孩子与好伙伴的来往和交流,是不利于孩子独立的,不利于孩子成熟的,不利于孩子适应能力培养的,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
当然,父母也不能对孩子不管不问、信马由缰,这里有一个把握度的问题。也就是说,堵着不让孩子与自己的好伙伴交往,是一种如传说中的鲧治水用堵的不当做法,可以说是父母太保守,管得太死板;而对孩子全部放开手脚,任由孩子在外面广交朋友,也是不恰当的,可以说是父母太放任,缺少了责任心。走不偏不倚的中间道路最佳,也就是父母要适度适时地放开手脚,又要关注着孩子的交往,并给于恰到好处的关心、指导、监督与矫正。
笔者有一位上八年级的侄子,他学习成绩很优秀。前些天,我与他聊起这个话题,他立刻向我讲起自己六年级毕业时经历的一件事。他在班里有六七个能玩在一起的同学,相约周末一起去看望班主任,再顺道去一个景点玩上半天。他高高兴兴地回到家里,兴奋地告诉了他母亲,心中认为母亲会同意的。谁知他母亲极力反对,让他安安静静地待在家里,不得到她的批准,不能走出家门一步。他心里非常难受,觉得母亲对他限制太严了,一点自由都没有。再说,他已经与同学约定好,自己不去,就是失言失信了。他母亲倔犟的劲上来了,怒吼着告诉他:“你今天说得再有理,也是不能出去。”本来应该是一件很不错的事,就这样被他母亲扼杀了,所以他记忆深刻。跟我讲述时,他依然对母亲有着不小的怨言。
其实,如此的事情是孩子的正常需求,家长不应该反对,更不应该蛮横地拒绝,而是要大力支持,要出谋划策,帮孩子考虑得周到些。孩子去看望班主任,说明他知道感恩;好同学约好一起去,说明自己孩子有人缘;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与交际能力。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也不能离开同龄的好伙伴,都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父母让孩子正常交友,至少有以下好处:减少孩子的孤单寂寞,促进孩子充实合群;减轻孩子的少言寡语,增加孩子的能言善辩;去掉孩子的郁闷压抑,增添孩子的开朗乐观;减弱孩子的孤僻古怪,增加孩子的随和可亲;等等。孩子通过交往,可以相互交流,可以相互学习,可以取长补短,可以培养友谊,可以学会合作,可以学到更好更多为人处世的本领,为将来踏入社会打下坚实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办事能力。这些都是书本里学不来的,即使某个书里讲到了,也要经过孩子的实践(交往),才能变为其能力。
我们成年人要想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必须拥有多种能力,如理解、思考、认知、判断、沟通、表达、动手、发现、生存等能力。孩子虽然年龄小,也不应该例外。而这些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一点一滴积累的,都与人际交往能力和为人处世能力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而且早日拥有人际交往能力,早日受益,才能早日成为更开朗更阳光更能干的孩子。
因此可以说,孩子之间的正常交往有百利而无一害,父母实在是没有理由给与拒绝。反而是要大胆地给予支持,最好是毫无顾虑地支持,不能前怕狼后怕虎,并让孩子多邀请好友到家里做客。古人云:“来而无往非礼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仇人,多堵墙。”我们的孩子只有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才可以分辨出谁可以成为朋友,谁可能要成为“仇人”,也才可以多交接朋友,少树立“仇人”,也才可以更好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父母把孩子管得死死的,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孩子出去这里可能有绊脚石,那里可能有陷阱,只有自己家里才平安无事。这种心态就是偏激的、狭隘的、荒唐可笑的,更是要不得的。有个古代故事不知流传了多少年,很能说明这个浅显的道理。一个男孩子自幼被和尚收养,成为小和尚,在山上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一天,老和尚带着小和尚下山,在河边遇到一群身着绿衣、快乐玩耍的女孩子。小和尚被吸引住了,好奇地问师傅:“这些是什么?”老和尚回答:“绿色的老虎。”小和尚说自己想要一个。老和尚顿时哑口无言,因为他多年的言传身教失败了。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实例比比皆是,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小事不愿干、大事干不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了啃老族,越来越多的孩子被迫休学或退学,越来越多的名校大学生被退到普通大学,大多都与交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太差有关。
交际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从哪里来?从书本里来,只能是赵括式的纸上谈兵,马谡似的夸夸其谈,误己误国,还是要从交往里来,从实践里来,从生活中来。
什么时候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最佳呢?古人早就告诫我们后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适应能力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从小就在摸爬滚打中培养、锻炼与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
孩子的路,父母要让孩子自己早一点独立走,磕磕绊绊在所难免,而且只有经历了磕磕绊绊,甚至是曲曲折折,孩子才能更独立更坚强更理性更果敢。这样的孩子才是我们家庭、社会与国家所需要的,才会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刘庆坤,省作协会员,在媒体公开发表文学作品近70篇,出版有散文集《少儿好时光》。另外,创作有与之同题材的六部作品集、两部剧本待出版或拍摄,真诚希望关心当下孩子教育与成长的出版社、拍摄公司与笔者联系,手机:13705583779。)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