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把软乎乎的小天使抱回家,新手爸妈是不是既幸福又忐忑?新生儿的肺像娇嫩的小花瓣,稍不注意就可能被 “肺炎” 盯上。今天作为新生儿科医护人员,我们把最关键的识别、护理、预防知识整理成 “救命指南”,帮你守住宝宝的第一道健康防线~
一、先搞懂:什么是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肺炎?
很多家长一听到 “肺炎” 就慌,其实先分清概念更安心:
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简称 “新生儿社区肺炎”),特指出生 28 天内的宝宝,在医院外(家里、户外等)接触病原体后引发的肺炎,和医院内感染的 “院内肺炎” 不一样。
常见原因分两类:
感染因素:细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最常见,少数是支原体、衣原体;
环境因素:吸了冷空气、粉尘、二手烟,或被家人传染感冒,都可能诱发炎症。
划重点:新生儿肺部没长好,炎症扩散快,早发现 = 少遭罪!
️ 二、关键信号:这 6 个表现,别当成 “小感冒”
新生儿不会说话,不舒服全靠 “小动作” 提醒!很多家长误把肺炎当 “没吃饱”“着凉”,错过最佳时机。记住:出现 1 个就要警惕!
呼吸异常(最典型)
正常新生儿呼吸 40-44次/分钟,若突然呼吸快、胸部凹陷、鼻翼扇动,甚至 “点头呼吸”,立刻就医;
体温异常(不一定发烧)
新生儿正常体温在36.5~37.4℃,肺炎可能出现低热,但体温低于 36.5℃更危险!
吃奶变差
之前能吃 15-20 分钟,现在吃几口就喘气,甚至 “喷射性吐奶”—— 缺氧导致没力气吸吮;
精神异常
烦躁不安、哭闹难以安抚、嗜睡、叫不醒、哭声低弱等,和平时的状态不一样情况。
咳嗽 / 吐泡泡(易被忽视)
不会剧烈咳嗽,可能只 “哼哧” 几声,或频繁吐白色泡沫(不是玩口水!是肺部分泌物排出来了);
肤色异常(紧急情况)
嘴唇、鼻尖、指甲盖发青发紫(医学叫 “发绀”),说明缺氧严重,必须马上送医!
三、家庭护理:宝宝患病后,做好这 5 点
如果宝宝确诊,医生会判断住院或居家。不管哪种情况,家庭护理能帮宝宝恢复更快:
环境温湿要适宜
室温 24-26℃,湿度 55%-60%(干燥就放加湿器,每天洗水箱);别直吹空调 / 风扇,也别裹 “蜡烛包”—— 摸后颈温热无汗,就是穿盖刚好;
喂奶慢一点,防呛咳
每喂几口停 1-2 分钟,奶瓶选新生儿专用奶嘴(孔别大);喂完竖抱拍嗝(空心掌从下往上轻拍),减少吐奶;如果不慎出现呛奶,则不能竖抱,需侧卧或俯卧位头低脚高位空心掌从下往上拍背,并及时就医。
清理呼吸道,别硬来
嘴角有分泌物用干净棉签擦;鼻塞就滴 1-2 滴新生儿生理盐水,软化后用吸鼻器轻轻吸(吸鼻器先消毒!);
记好 “病情日记”
用小本子记:呼吸次数、体温(每天 3-4 次,腋下测 5 分钟)、吃奶量、尿量(每天 6-8 片纸尿裤正常,少了可能脱水);
别做 “过度护理”
不要用力过度拍背排痰(新生儿肺脆,会加重损伤);
不要乱喂药,所有操作遵医嘱!
四、预防大于治疗:6 件事筑牢 “防护盾”
肺炎虽危险,做好预防能大大降低风险!这 6 个细节,家长一定要做到:
谢绝过多探视
出生 1 个月内,别让感冒、咳嗽的人接触宝宝,必须接触时戴口罩、洗手,千万别亲宝宝脸和手;
家人先做好防护
自己感冒了,和宝宝保持 1 米以上距离;接触宝宝前用肥皂洗手 20 秒,咳嗽时捂好口鼻;
每天开窗通风
每天 2-3 次,每次 30 分钟,通风时把宝宝抱去另一个房间;室内绝对不能吸烟!
别过度包裹
穿衣服 “比成人多一件” 就够,裹太严会出汗、抵抗力下降,还影响呼吸;
疫苗早准备
妈妈孕期(尤其孕晚期)打流感、肺炎球菌疫苗,抗体能通过胎盘传给宝宝;宝宝满月后,按时打卡介苗、乙肝疫苗;
喂养讲卫生
母乳喂养前洗乳头;奶瓶、奶嘴每次用完煮沸 5 分钟消毒,奶粉按比例冲调(别浓别稀)。
最后想说
新生儿社区肺炎虽然来势汹汹,但只要家长早识别、及时就医、科学护理,大多数宝宝都能顺利康复,不会留后遗症。最怕的是掉以轻心,把 “吐泡泡”“吃奶少” 当小事。
我们每天都在见证:宝宝的坚强,离不开家长的细心。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少走弯路,陪宝宝安稳度过第一个秋冬。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