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露珠还在颍淮大道的梧桐叶上酣睡,我的电动车已载着雀跃的心奔向知识的殿堂。十二载春秋,四十里云月,奎星路的晨昏见证着一位七旬学子对文学朝圣般的虔诚。从2013年那个玉兰初绽的春日,到如今银杏铺金的深秋,市老年大学始终是我灵魂的驿站,将退休生活的闲适,淬炼成平仄有致的诗行。
在墨香氤氲的教室里,我们这些银发学子仿佛重返少年。张老师执卷吟诵《诗经》时,粉笔灰落在他的鬓角,恰似为沧桑点染的霜华;李教授解析《滕王阁序》,多媒体课件里的赣江水竟漫过时光,浸润着每双渴望的眼睛。我们以布满皱纹的手执笔,在素笺上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争论"僧敲月下门"的意境,让千年文脉在老年大学的讲台上鲜活如初。某个深秋午后,当我在《水调歌头》作业里写下"砚池常贮三更月"时,窗外的桂花忽然簌簌落在稿纸上,恍若天公也来点校平仄。
采风活动中,八里河的碧波曾映照我们即兴联句的欢颜。去年谷雨时节,三十余位银发诗人泛舟泉河,船头飘着"桑榆诗社"的杏黄旗。船过文峰塔时,教现当代文学的钱老师突然击节而歌:"塔影漫移诗砚里,橹声摇碎夕阳红",引得岸上垂钓者纷纷拊掌相和。归途大巴车上,七十六岁的周大姐捧着采风笔记轻声诵读,车窗外的麦浪将她的白发染成金色,那一刻我忽然懂得,诗意从不在远方,而在我们与山水对话的眉梢。
教室里流动着最动人的风景:前排总为拄拐的王大姐留座,后排李教授总会放大课件字号。去年寒冬,书法班的刘师傅特意带来家传的松烟墨,我们在暖阳里共写《兰亭集序》,墨香与走廊飘来的腊八粥香气缠绵交织。最难忘元宵诗会上,归国华侨陈先生用西班牙语朗诵《静夜思》,而刚做完膝关节手术的赵阿姨,硬是坐着轮椅上台吟唱自创的《颍州竹枝词》。当"00后"志愿者小陈为我们调试直播设备时,她马尾辫上的蝴蝶结,恰似停在古典诗词枝桠的现代精灵。
站在校史馆的荣誉墙前,望着我们那届学员的合影,忽然明白:所谓文化养老,便是以诗词为舟,载着沧桑与纯真并存的灵魂,驶向永恒的春天。去年整理课桌时,偶然发现2015年的笔记扉页写着:"退休第三年,始觉生命重启"。而今我的《颍淮农事组诗》被省作协收录,更在学员合集《桑榆雅韵》的编后记里读到:"这些文字不是黄昏的挽歌,而是破晓的号角"。
这里的每方砚台都蓄满春光:当张教授讲解《赤壁赋》时,总要把保温杯里的枸杞茶称为"东坡酒";当我们在银杏树下举办飞花令,飘落的黄叶便成了天然诗笺。去年校庆日,看着新生们怯生生地递来诗稿请教,忽然想起十二年前那个攥着旧钢笔、在教室后排忐忑不安的自己。如今我的《晚晴诗话》被印成校本教材,扉页那句"莫问桑榆景,但追少年光",正是岁月给予最珍贵的回响。
阜阳市老年大学,您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更是安放我们精神故乡的桃花源。当同龄人计算着药瓶里的春秋,我们却在平仄中丈量生命的广袤;当岁月在他人额头刻下沟壑,我们的皱纹里却绽放着平水韵的芬芳。此情可待成追忆,只因当时正芳华——在这里,每根白发都是重生的鹤羽,每道皱纹都是岁月的诗行。(任建华)
编辑:傅友君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