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师娘与洄溜集

日期:2021-11-01 09:39:32 编辑:hd888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马师娘与洄溜集 
      安徽作家:马运成

        在阜阳提起马师娘,四十岁以上的人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马师娘生前是阜阳民间小有名气的妇科、儿科专家,素有“送子观音”的美称。在医疗水平相对落后的年代,马师娘凭借其祖传中医秘方,对男女不孕不育和小儿诸症有着独特的治疗方法,深受患者及其家人的好评。很多人对马师娘的身世不一定很清楚,她是本土的阜阳人吗?她的医术还在传承吗?她的子孙后代情况如何呢?深秋时节的一个周末,应阜阳市颍州区三十里铺镇党委、政府的邀请,《颍州文学》编辑部组织了一批文友到洄溜集观光采风,我有幸参与前往。在洄溜集老街清真寺观光时,现任居民委员会党总支书记穆长军告诉我们,洄溜清真寺建于清康熙五十年(1785年),至今已有200余年。清真寺历史上屡遭战乱和水灾,如1929年的土匪抢劫、1938年洪水淹没、文革期间破四旧打砸抢,整个寺庙毁坏严重。现在的清真寺是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广大穆斯林的共同努力下,于2009按照原有规模重新翻建的,整体建筑包括礼拜大殿、望月楼、北讲堂、习武场、男女水房、阿訇住房、三道门楼等部分。穆长军特别指出,马师娘就是因为解放前颍河遭遇水患,洄溜清真寺被洪水淹没后迁徙到阜阳城去的。在清真寺现任阿訇的带领下,我们一行走进北讲堂陈列室里,果然看到墙上悬挂着马师娘和她的丈夫马歧山的照片,最左侧还有马歧山父亲马和生与母亲的手绘画像,这说明马师娘确实曾在洄溜集生活过,其丈夫和公爹也都在洄溜集清真寺当过阿訇。从洄溜集返回阜城后,我抽空拜访了马师娘的三儿子马国栋、马师娘的孙女马丽茵,并电话采访了马师娘的孙子马学顺,经过详细询问交谈,通过大量人证物证,终于弄清了马师娘几代人在洄溜集和阜阳城的来龙去脉,基本了解了马师娘家族前后历时百年行医、传教、工作、生活的经历。据马国栋介绍,他的老家在河南省荥阳市金寨回族乡小马庄。大约在一百年前的民国时期,正在沈丘一家清真寺里担任阿訇的祖父马和生,受几位德高望重的教门老人邀请来到阜阳,在洄溜清真寺讲授《古兰经》,也是清真寺有史以来第二位阿訇。后来因为年岁大了,马和生返回原籍,其子马歧山(字凤楼)子承父业,在洄溜清真寺继续担任阿訇,向穆斯林传授《古兰经》,并负责解决穆斯林家庭矛盾和回汉民之间的争端。
       马岐山的妻子马师娘,原名马玉芝,则在洄溜集上,利用祖传中医为当地穆斯林和附近汉族老百姓看病。马师娘经常迈着三寸金莲,走进洄溜集的家家户户,时常划着小船渡过颍河,深入患者家中看病。马国栋说,1938年淮河流域暴雨成灾,洪水泛滥,颍河水漫堤,洄溜清真寺被淹,马岐山、马师娘带着家人迁移到阜阳城,在南门附近开设一家马师娘诊所,既传教又行医,前后长达半个多世纪。1995年4月,马师娘以93岁高龄辞世,后来尸体运会原籍小马庄,与公爹公婆和丈夫安葬在祖坟里,也算是叶落归根、魂归故里吧。
      马师娘无常后,马国栋前妻白秀阶刚从原阜阳专属医院(市医院前身)退休不久,就在位于古商城之南、阜信商业大街路东的颍州区鼓楼卫生院(现鼓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第二代马师娘中医诊所。这两年白秀阶年事已高,为便于看病,诊所已搬到白秀阶所住的医院家属院里。站在文德街市医院老区东大门前,对面三楼上一个醒目的牌子上,一眼就看到了“马师娘”三个大字。马师娘因其医术高明,尤其对不孕不育、儿科等疑难杂症,经过她的诊治大多药到病除,在阜阳城和周边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我二弟与弟妹结婚多年没有子嗣,从其他途径得知阜阳城有个马师娘,便慕名前来看病。恰巧马师娘的三儿子马国栋跟我一个单位,当时任阜阳地区卫生防疫站宣传科科长,是我的老同事、老领导。我弟妹经过马师娘诊治,吃了几副中药丸子,大概只收了五十块钱,不久即怀孕生子,取乳名“理想”。前几年,我侄子马理想大学毕业后在杭州找到了工作。马师娘共育有三子。长子马国安,今年已95岁高龄,从阜阳大修厂退休后,如今与其子马学顺从阜阳城又搬到洄溜集生活。马国安有两子一女,女儿马丽茵,现任市伊斯兰协会副会长,市政协委员,颍州区政协常委。为了让奶奶祖传中医技术薪火相传,经卫健部门批准在二里井桥西开了第三代马师娘诊所。马丽茵在接受采访时说,奶奶马师娘是一个小脚老太太,没有读过书,但有很高的悟性和很强的记忆力。马丽茵从12岁开始,就站在奶奶身旁看她给人看病,老人家的望闻问切,一招一式,都默默地记在心里。马丽茵至今还记得,奶奶虽然没有文化,但拥有一颗博爱之心,经常教育她治病救人不单单是为了赚钱,而是要多多帮助穷人。马丽茵说,以前交通落后,阜阳周边的病人来阜阳看病,当天不能返回的,就让病人和家属吃住在自己家里,遇到家庭实在困难的,还要免费给人看病拾药。马师娘生前当选几届阜阳县和小阜阳市的政协委员,笔者看到一张拍于1984年的政协委员合影照片,坐在之间的马师娘一脸慈祥,地面上的一双小脚清晰可见。大爱无言,奶奶马师娘帮助别人自己从不外传,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地影响着马丽茵。直到马师娘去世多年后,马丽茵才写了一篇怀念文章《祖母医德照后人》,发表在2003年3月3日的《阜阳日报》上,满怀深情地赞赏奶奶留给人间的宝贵精神财富。
        马师娘次子马国献,在原行署计划委员会工作,已于几年前因病去世,时年86岁。其子女在阜阳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在平凡的岗位上为社会默默地工作着。三子马国栋的大女儿马白燕,在市人民医院工作,她的公爹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阜阳地区文联主席、长篇小说《向阳院的故事》作者徐瑛。儿子马学海,原在中国科学院下属单位科学技术与普及出版社工作,现应聘在一家大公司担任高管,全家居于北京。
   马师娘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但她的英名永远镌刻在颍淮大地上,永远活在被她救治的广大患者心目中。

作者简介:马运成,男,六十年代生人,阜阳市卫生健康综合执法支队职员,文学爱好者,发表小说、诗歌、散文、随笔若干,偶有作品获奖。
 

 编辑:傅友君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