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友君:六零年三次溺水的记忆

日期:2025-02-22 15:25:17 浏览:

  ‌“人吃人,狗吃狗,老鼠饿得啃砖头。”‌记忆中的60年,‌‌天空总是灰蒙蒙的,仿佛连阳光都被那艰苦的日子染上了几分黯淡。那年我三次溺水已是村庄遗忘的故事,也是长辈向我述说命大的话题,已成为我生命中的险境。这年三次溺水的经历,如同三道刻骨铭心的烙印,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里。

60年傅店村庄吃大锅饭,食堂建在丁克建房子西傅振华和傅振林兄弟俩住处门前,一日三餐,一个庄的人都到哪里排队打饭。我家和食堂相距约160米,房屋西面有一条南北约180米长的苇沟,北面有一条约长100米东西沟,东西沟与苇沟的交界处有个涯垻,涯垻中间有条狭窄的小阴沟,小阴沟由东往西哗哗流着水。东西沟与苇沟被沿岸有一条2尺多宽通往食堂的小路,小路北面东西有一条三四米宽的小沟,每次爹娘和一队的群众都是越过涯垻顺着小路到食堂打饭,当时我2岁不会走,看着爹娘前面走,后边我跟着爬呀爬一直往前爬,一不小心就爬到苇沟里。

我用小脚拍打着水面,溅起一片片的小水花,不知不觉间,我已经漂到了苇沟的中间。苇沟突然变得深不可测,我一下子被水冲到了苇沟中间。我挣扎着,喝着水,心中充满了恐惧,渐渐失去知觉。

那天风刮得很大,我像一只小船,风把小船从苇沟北头刮到南头。

初春,夕阳的余晖洒在荡漾的沟面上,波光粼粼,却也掩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危险。苇沟边,人群聚集,喧闹声、呼救声交织在一起,显得格外刺耳。

突然,一个身影毫不犹豫地跃入中,那是傅振芝大爷,一个平凡却勇敢的年轻人。他迅速地在水中划动着双臂,向落水的我游去。沟水冰冷刺骨,但他仿佛感受不到一般,眼中只有那个在水中挣扎的身影。

傅振芝大爷用尽全身力气将我托起。岸上的群众屏息凝视,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他们默默地祈祷着,希望这场救援能够成功。终于,在傅振芝大爷的不懈努力下,我被安全地送到了岸边。

人群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他们纷纷向傅振芝大爷投去敬佩的目光。而傅振芝大爷只是淡淡地笑了笑。他的衣服湿透了,贴在身上显得格外单薄,但他的背影却在这一刻显得格外高大。

    我虽然被救上来了,但脉搏、心脏已经停止跳动,没有一点呼吸。死马当着活马医,傅振芝大爷找来杀猪锅,把我脸朝下,肚子担在锅沿子上,一个多时辰,肚子的水被空出来,我也就死而复生。

   夏天的某一天,大人像往常一样去食堂打饭,我以顽强的意志,用尽吃奶的力气,爬过涯垻,沿着狭窄的小路往食堂的方向爬去,不小心掉进小路北面的小沟里,我拼命地挣扎着,但越是挣扎,身体越是下沉。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于无尽的黑暗之中,心中充满了绝望,幸好被上茅厕的小丁发现。小丁姓傅,其父亲没有儿子,只有独生闺女,那就是小丁,丁克建从王寨倒插门成了傅家女婿,旧社会女方都随男方姓,按辈分我得叫小丁姑。我掉进小沟不知多长时间才被小丁姑发现。说迟时那时快,小丁姑终身跳进小沟,将我救了起来。

我像第一次溺水一样,被救上来时脉搏、心脏已经停止跳动,仍没有一点呼吸。小丁姑奶把我这个打水蛤蟆放在她门前大石磙上,脸朝下控着水,大约两个时辰,我苏醒了,哇的一声哭起来,我又一次死而复生。

那是一个深秋的傍晚,天边挂着一轮橙红的落日,余晖洒在静静流淌的沟面上,泛起层层金色的涟漪。秋风已带上了几分寒意,轻轻吹过,让人不禁打了个寒颤。爹娘和队里老少爷们都下地干活去了,没有人看护的我,看着爹娘上地的背影,孤独地奋力向前爬去,不幸掉进东西沟里。

东西沟里水面看起来很平静,由于东西流水,但暗流涌动。我突然感到一股强大的水流将我往下拉,拼命挣扎着,但无济于事。那一刻,死神仿佛在向我召唤,心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然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我抓住了沟面的一根漂浮的树木,凭借着这根救命稻草,抓住不放这时被回家拿东西的母亲发现,才被母亲救上岸,我再次从死神手里挣脱出来,顽强的活着。

六零年三次溺水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水的双重性——它既是生命的源泉,也是无情的杀手。每一次溺水,都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学会了珍惜生命,学会了在面对危险时保持冷静和勇敢。同时,我也明白了防溺水的重要性,时刻提醒自己和他人要远离危险的水域,确保自己的安全。

如今,当我再次站在水边时,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感。那是对水的敬畏,也是对生命的珍视。我知道,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这三次溺水的经历都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之中,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三次溺水拯救我的老人,人生幸福近百岁,才驾鹤西去。他们舍己救人的精神像松柏一样长青,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傅友君/文)

 图片1.png

傅友君,1958105日生于颍州,中文本科,乡土诗人、作家、记者、高级教师。爱好文学和软笔书法,和文友一起创办颍河文学青年协会和淮河文学青年协会,创办《文峰报》、《淮河文学报》并任两会会长和两报的总编;又是《安徽声屏报》、《阜阳广播电视报》创始人之一,并任过两报的发行部主任、广告部副主任、编辑、记者,在全国一些文学报刊杂志发作品数百篇首;曾任颍州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中国乡土作家协会、中国散文诗协会、中国报告文学研究协会、《鄱阳湖文学》研究会等社会团体的理事和会员。现是中华诗词协会会员,安徽省诗词协会会员,安徽省诗书画研究会理事,阜阳市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校园文学》杂志签约作家,政协书画院副院长,人民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记录通讯社记者,《华东财富网》总编辑等,作品《绿叶的感想》获阜阳县建党七十周年文学大赛二等奖,《骆驼》诗获全国诗丛诗选拔赛一等奖;1998年获《当代诗坛》和中央电视台等15家单位举办的东方杯全国诗歌大赛银奖;2003年获中国乡土作家协会颁发的中国乡土文学奖,《夜》获《小小说》杂志颁发的优秀奖;2005626日作品获《文艺报》和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中国作家创作成果金奖;2005年和2006年获《星星诗刊》优秀奖;20148月获《鄱阳湖文学》杂志和《中国作家网》颁发的陶渊明散文优秀奖;20148月被国务院授予:“首届国家艺术家”金奖,获省及国家佳作奖数十次。2008年被中国国学研究会授予国学家的荣誉称号。其作品被收入《锦绣安徽》、《十世纪著名青年实力诗人代表作》、《阜阳诗歌三百首》、《中国散文名家》等数十本文集,个人小传被收录《世界名人录》、《世界人物辞典》、《中华人物辞典》、《中华诗人大辞典》、《中国作家大辞典》等数十本辞典。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A+
发布日期:2023-08-08 15:03:29  所属分类: 散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