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元宵夜(l散文外五篇)

日期:2019-01-23 18:59:25 编辑:hd888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故乡元宵夜
我有好几年没有回乡下老家了。今年春节天气好,携妻带子年二十八回去了,车子刚进村就被一阵喧天的锣鼓声吸引住,不是二弟告诉我,我还以为是谁家娶媳妇或是办丧事。这原来是三叔几个老年人为元宵佳节在排练节目,外出打工的人都回来了,他想热闹热闹,找回当年的味道。
三叔是个老艺人,早年在文化站工作,是舞狮、踩高跷、玩花鼓灯的能手,这些年乡下富裕了,家家高楼林立,吃不愁穿不愁,日子红红火火比蜜甜,早想从操旧艺,可就是人员凑不起来,今年老来叔、根旺叔、大牛、虎子、真成、真田都回来的早,几个人一合计元宵狂欢夜节目就拿出来了,看着三叔一帮人正在排练金猴闹新春,眼前立即浮现小时候元宵节狂欢夜的景象。
清晨母亲忙着张罗中饭晚餐,中午还是跟过年差不多,七个碟子八个碗的忙乎着,中午饭刚吃过,就开始把她亲自制作的酒米酵子端出来,满屋飘香,甜的沁心。我偿一口,还想吃。小馋猫,晚上有你吃的,母亲点着我的鼻子说。父亲却忙着扎灯笼,挂红灯插彩旗。帮母亲摘菜打下手,吃过中饭歇息一时,母亲就开始忙活晚上的饭菜,攥糖园是她的拿手活,馅子十分讲究,有黑芝麻桂圆的、有红糖的、有冰糖核桃仁的、反正每年都变着花样让我们吃个够。天刚黑,我就催母亲赶紧吃饭,好去集上看花灯,那时不像现在有春晚有元宵节特别节目,坐在家里也能看热闹。有时为了看烟花都能跑十几里路,隔河渡水还要去。
我一碗汤圆还没吃完,狗蛋、瞎毛、大驴、旺窜就来了,催我抓紧走。夜幕刚刚降临,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就响个不停,一道道闪光划破了乡村的夜空,五颜六色的烟花在空中飘荡,照亮了乡村河流大地,整个村庄披上了节日的盛装。我们一群小伙伴打着灯笼,说着笑话、你推我拥、你追我赶地往集上赶去,一阵阵鞭炮声、震耳欲聋的锣鼓声,翻腾的吵闹声混合在一起,涌起强大的激流,催人不断加快脚步。快点、抓紧、你催我,我催你都跑的满头大汗。就这样还是慢了一步,东街上人头颤动,大人孩子挤了满街筒,人泄不通,三叔一帮艺人正在演花鼓灯,踩高跷,走旱船;西街上一群女人正在扭秧歌,花红柳绿的衣裙,轻飘飘的身段像蝴蝶翩翩起舞,不时迎来一阵阵喝彩声;南街上正上演豫剧《杨家将》,人挤人、人挨人,没有插脚的地方,老人们被孩子们搅和的也不能安心听戏。爸爸、奶奶我要尿尿,妈妈、爷爷我要吃糖,耐心的还好,没有忍耐的,啪啪就是两巴掌,孩子哭着闹着,影响整个戏场,引起旁边人的反对;最有吸引力,感召力的莫过于北街上的龙灯狮子舞,龙头是三叔,几丈长的一条大龙在三叔的左右摇摆下,上下翻滚,忽高忽低,滚动自如,翩翩起舞,来来回回在大街上穿梭玩耍,一阵阵人群跟前跟后,接踵而至。玩龙灯狮子舞的大多数都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三叔是这次元宵狂欢夜的总设计师,当时年轻气盛,又是公社文化站站长,乡村艺人,自然他首当其冲。龙灯狮子舞从北街舞到南街,又从东街舞到西街,来来回回,把整个乡村闹腾的欢天喜地,绚丽多彩,满街筒子的龙灯高挂,有宫灯、有圆灯,有挂在廊檐下的、有挂在树上的、也有挂在竹竿上的,那时不像现在有电,多半都是长蜡烛,前半夜灯火通明,节日的气氛十分浓烈。
大约下一点左右,乡村的鞭炮声渐渐消失,街上热闹的气息开始平静,我们这帮小家伙还没玩够,在野地里闹腾,看谁的灯笼能玩到最后,没蜡烛的追着有蜡烛的,你打我,我撵你,结果烛灭灯毁,狗蛋是个调皮鬼,趁人不觉,划一根火柴,点上检来的炮竹,吓得我们吾耳就跑,绿油油的麦苗在我们脚下,身下遭殃,我们满野地的找放过的奇花杆子,哄够了哄累了,才想到回家,家里大人好脾气的留着门,不好的门上拴,只好翻墙头,我蹑手蹑脚地爬上床,动作再轻也讨不过大人的眼睛。哄够了,还知道回来,妈妈总是这样唠叨着。
回想小时候的元宵节狂欢夜,我总是情有独钟,30多年没见过哪样的场景了,本想在家过一个元宵节,看看三叔的策划的金猴闹新春,龙灯狮子舞节目,可年初七就要上班,只能带着回味,带着遗憾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预祝三叔老当益壮,演出成功,把今年的元宵狂欢夜推向高潮,让过去的年味回归自然….。
                                                                                   年戏
辕门外三声炮如雷震,
天波府里走出我保国臣……。
大年初一,我和妻子在东方公园散步,耳边飘来一阵悦耳的河南豫剧,这是杨家将里的一段唱词,我再熟悉不过了。不由不想起家乡的年戏。
记得腊月二十三祭灶(小年)一过,村子里就热闹起来,三个队的队长一碰头,决定在南场上搭悠(秋千)起舞,再唱两台大戏,一年到头也让社员们乐呵乐呵,于是找来几个强壮的劳力挖坑打柱,加固横梁,横竖拉着彩旗挂着灯笼,节日的气氛开始浓厚起来,引来一阵阵看热闹的人,有单骑,有双骑,悠在空中飘舞,越悠越高,几乎和横梁齐平,引来阵阵喝彩声。对面就是用木轮车搭建的戏台。一天两场,上午十点左右,晚上快九点开戏,多半是豫剧、帮子、平剧、四句推子,大过年的人闲,看戏的人特别多,早晨的鞭炮声还没结束,四面八方的人群就像潮水般地涌来,男男女女,拖家带口,扛板凳的、拉车子的、推自行车的、怀里抱的、手里拉的,源源不断,村子里接闺女,请女婿,小外甥也要来去,好不热闹。
咚咚咚、锵锵锵,一阵紧似一阵的锣鼓声,催人急步走进戏场,开场前,队长总要讲上几句祝福的话,庆新年的话,几个维持秩序的年轻人手里拿着木棒实际是吓唬人的,哪里乱棍棒就在上空划个弧形叫大家坐好。一般前些排比较守规矩,安静看戏的人多,后些排就有些混乱,有站板凳的,有站在架子车上的,还有扛着孩子看的,看不见的人自然起哄,有意挤来挤去,有时一倒一大片,人压人,人摞人,也有趁势摸女人屁股的,大姑娘骂娘,小媳妇骂不怀好意的狗杂种。
晚上的戏人更多,家家户户都忙清了,一家除了留一个老年人看家,几乎全家出动。我小姑是个戏迷,饺子三扒两咽,提个板凳就走,我像跟屁虫似的在后边撵,戏没开演,前面就摆满了凳子、椅子。一个场子足有上千人,七里八乡的都来,有的隔河渡水的还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乡下的文化匮乏,一年中能看几场电影,几场大戏就不错了,这样的机会没有人想放过的,我虽小,也想凑热闹,实际对戏文难听懂,就想看看大花脸,看看舞枪能刀的功夫戏。古装大剧多半是《铡美案》、《杨家将》、《薛仁贵征东》、《穆桂英挂帅》、《辕门斩子》等,我最爱看的就是豫剧《七品芝麻官》。那县官白鼻子、黑胡子,乌纱帽抖动的两根翅最能吸引我,头动尾巴摇,那高扬的唱腔,浑厚的道白,娴熟的动作,惊人的演艺,高档迭起的剧情发展无时无刻不牵动着在场人的心,台上高潮迭起,台下喝彩不断。而我们这些贪玩的小伙伴们,不是在看戏,只是在人缝里钻来钻去,要不就在外围打溜圈,放几个拾来的鞭炮,掏几分钱买把瓜子、小糖,串串小摊,舞台上的气灯光透过密集的人群洒向大地,与小摊上的马灯、电池灯,煤油灯遥相呼应,照亮了整个戏场,悠扬的唱腔飘荡在乡间的上空,无形中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我和狗蛋,大驴等一帮小伙伴并不欣赏戏文剧情,东跑西串玩够后,开始爬草垛、爬墙头、上大树,站在制高点去看戏,不知是谁用弹弓打灭了一只汽灯,戏场内一片哗然,队长声称一定要抓住兔崽子,我们吓得拔腿就跑。待一切正常,我们又悄悄地回到戏场,找到小姑撒娇非要骑在她脖子上看,闹够了,小姑恋恋不舍地掏出奶奶给的一元压岁钱扔给我说:哄去吧。我和狗蛋又在人缝里穿梭,在戏场外摔跤,比撒尿,看谁尿的高,一阵锣鼓家什完毕,戏散了,我们就在原地拾找烟头巴子,学着大人吸烟,运气好的,还能捡到一分二分的钢蹦蹦。
戏走了,到其他村子,我和小姑就撵到其他村子,那时小姑也不知是真迷还是假迷戏子,反正她就爱看那个唱红脸的,她说红脸正派,是好人,是打抱不平的人,是为穷人撑腰的人,戏班子从腊月小年一直唱到正月十五,春节都没回去过年,说节日好挣钱,人这辈子不就是为了钱吗?记得那个唱红脸的还在我家吃过派饭,小伙子年轻漂亮,双眼跌皮,身高笔直,面堂周正,白里透红。小姑羞羞答答的和他说了一阵话,后来就迷上了戏,我偷偷地看她到后台找过哪个戏子,再后来他就成了我的小姑父,嫁到河南去了。现在小姑父早已卸甲归田,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鸡专业户,有钱了不在乎,接济几名困难大学生,倍受世人称赞,小姑也不再迷戏了,家里有彩电,60多个频道,想看啥有啥,啥戏没有,有时小姑父还在她面前喊几嗓子,真是其乐无穷。
如今乡下的年戏再也不见了,虽然被电视代替,但那浓浓的乡情乡音,古时的老戏时时让我难忘,流连忘返…..。
 
                                                                                                        车改
这几天镇长正在为车的事着急。公车改革势在必行,一些地市(县、区)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眼看着镇里的几辆车都要上交公开拍卖,县处级干部(县委书记,县长)才能保留一部车,不享受公车补贴,到镇乡这一级全部上交,这日后的工作咋办,镇里的工作千头万绪,上面一根针,下面一条线,婆婆多,部门多,一个镇十几个行政村,上下左右几十里,检查开会都成问题。镇长能不急吗?左镇长在屋里渡着方步,走来走去,挠挠头一点办法也没有。
镇长倒不是心疼他的爱车,关键是考虑到今后的工作,从镇里到县里有三十多公里,现在讲的都是工作效率,县委、县政府和县属部门开会说啥时到必须啥时到,时间就是金钱,就是效益,一刻都不能耽误和马虎,新来的县长十分认真,不然会点名批评和通报。左镇长急啊!百思而无一点办法,找不到合适的方案。
要说左镇长真的不留恋那车,也是假的。他和这辆奥迪差不多有三年的感情了,是前任领导留下的,司机小王很会爱惜车,也很会保养车,将近六年的车,还跟新的样。一朝朝一暮暮,不由得左镇长不想有关车的事……。没有车是孤独的,就像老人丢了孩子一样的痛心。
车改的春风在整个镇政府吹开,无不拍手叫好称快,这不仅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大力纠治“四风”,也是践行“三严三实”的具体体现。镇里超标配备小轿车是享乐主义,必须纠治,办公室里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样好,大家都一样了,不显山不露水,省得有些领导高高在上,官僚主义,脱离群众,有的说,这样一刀切,从上到下的公车改革会不会影响工作,该开的会不开了,该下去的不下去了,不检查不落实,咋行?有些担心。也有的说,车改补贴给你了,咋想办法是自己的事,有制度有规定,不怕谁耽误事….。群众在一旁瞎议论,拿主张的关键还在领导。镇党委书记外出学习,只能他这个镇长拿主意了。
左镇长左思右想还是召开个会,看看大家的意见,有啥办法,有啥妙招。办公室主任一个电话,镇里的头头脑脑都到了会议室,左镇长先带领大家学习了上级有关公车改革文件精神,随后就这次公车改革,要大家发表意见,集思广益,拿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于是大家七嘴八舌的说开了。副镇长李晓说,我们镇是特殊镇,地广人多,面积大,是县里的扶贫镇,没有一辆车咋工作,咋跑过来,我看可以写个报告交纠风办,相信他们会从实际出发给予考题。李副镇长的话刚落,就有人说他纠治态度不坚决,思想认识不到位。
接着综治办杨主任说,公车改革是全国的事,各级各部门都在改,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晓幸心理,一定要和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坚决的改,坚决的纠,这关系到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威望和信任问题。
关于具体的解决措施,大家的意见不一。有的建议镇里帮助大家一人买一辆自行车,也有胃口更大的,让镇里一人买一辆电瓶车,多数人反对,这不是变相助长不正之风吗?研究来研究去,没有一样办法可行。办公室主任在左镇长的耳朵上也不知说了句啥话。左镇长满面春风说,散会。
以后主任的私家车便成了镇政府的公用车,用油费、修理费都由镇里出……。
 
                                                                                          故乡的腊月
腊八过后的一天,我回了趟乡下老家。
坐火车,转汽车再乘三轮车,折腾好几个小时,下午两三点钟终于到家了。都说现在的交通方便,其实对我老家来说,还不是那么容易,虽然实现了村村通,但由于地处矿区的老家来往煤车过多,路都轧坏了,坑坑哇哇,尘土飞扬,一路颠簸,感到十分的疲倦。在路边的麦苗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一阵冷风吹来,顿觉清爽。面对空旷的原野,是那么新鲜,在城市咋也享受不到。
母亲在楼道的廊檐下晒暖,冬阳透过稀疏的树枝洒在母亲的身上,母亲拄着拐杖在挪步,十分艰难。母亲老了,实在是太老了。八十快上九十的人了,能不老吗?望着老态龙钟的母亲,心里涌动着一股说不出的味道,母亲似乎感到有人到跟前,谁?我,我是你的大儿子。大概母亲听出了我的声音。你咋回来了?我问母亲,家里人呢?打工的打工,上窑厂的上窑厂,天天不就是我一个瞎老婆子在家。瞎了一只眼的母亲,用另一只只能通路的眼看了看我说:瘦了,老了。能不老吗?马上快奔六的人了。母亲说:也是。我问母亲:这大腊月的,乡里咋还这么忙,大弟两口子呢?都到窑厂装砖去了,几个孩子在外地打工还没回来。母亲这样说。
以前乡下的腊月是一年中最闲的日子,家家忙着办年货,可现在都忙着在外挣钱,我在村子里走了一圈,只见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却不见人影,要是从前,家家屋檐下早挂满了鸡鸭鹅鱼肉,于是眼前浮现出童年乡村腊月的景象。乡里有句老话,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腊八一过,家家户户就开始忙乎起来,母亲忙着掏粮晒粮,磨面粉,那时没有打面机,多数是等我们睡了,父亲和母亲抱棍推磨,一干就是半夜,有时通宵达旦,磨出的面粉有秫秫粉、小麦粉,头粉留包饺子用,收起来放在另一个面斗里,祭灶前忙着打扫卫生,帮我们制作新衣服,新鞋子,开始蒸年馍,炸馓子、炸绿豆园子、磨黏秫秫面,磨豆腐豆皮、年糕,做酵子,母亲的酵子做的一绝,她把蒸好的米饭冷的半凉后,拌上药子,一天一夜端出来,喷香,甜的可口,那真叫好吃。左邻八舍都找母亲做酵子。父亲就更忙了,今天不是帮人写门对,就是帮人写信,今天赶东集,明天赶西集,置办年货忙的他团团转。遇上星期天,我就闹着和父亲赶集,一大早,四面八方的人们像潮水般的往集上涌去,有担挑手提的,有牵着拉着的,也有抱着挎着的。有买有卖,集市上可热闹了。纵横的十字大街摆满了摊点,琳琅满目的商品、新鲜的蔬菜瓜果应有尽有,满街的吆喝声不绝于耳,油炸的香味扑鼻而来,各式各样的年画对联随处可见,大街上人头颤动,人挨人,人挤人,一条街下来,满身大汗,虽然天冷,也抵不过热气腾腾的腊月集。鱼市鸡市上围满了人,猪肉摊子在排队,买肉的人你挤我涌,合作社打油买布的水泄不通,街东头是玩猴的、街西头是唱戏的 、街南头是玩杂技的,街北头是唱大鼓的,天空中不时响起鞭炮声,娶新媳妇的也在这时凑热闹,真是锦上添花,热闹又添热闹。可我无心观赏这些,跟着父亲,只想混把花生,两根油条。乡下的大腊月集真是热闹。
更热闹的要数过年那几天,从年三十到年初三,鞭炮不断,噼里啪啦响个不停,母亲从早忙到晚,包饺子,攥汤圆,稣炒油炸,变着花样让我们吃好喝好,一家人围着大桌子,推杯换盏,其乐无穷。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新年的气氛十分浓烈,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有的到二月二,年的韵味还没有消散。
走着想着,只顾往前走。大侄子啥时回来的。一扭头,看见是原来的老邻居马大叔,忙递上烟,和大叔唠嗑起来。眼看着快过年了,咋不见人呢?大叔告诉我,年轻人都到外地打工去了,能挣钱,你看看这楼瓦雪霜的,他指着一座座楼房说。只留下我们这些缺胳膊掉腿,不中用的空巢老人了,跟随大叔转过弯,看见一处楼房前停着一辆奔驰轿车,大叔说这是狗蛋的,不叫小名恐怕你不知道,我问,是二叔家的狗蛋,不是他是谁,一说狗蛋,我太熟悉了,打小在一起玩,一块长大,比我小几岁,现在是大老板了,在南京搞房地产开发,发了。大叔说。这人真是三十年河东转河西,小时要饭,现在都成了大老板了,我叹息又羡慕。大叔陪我从村东走到村西,见到的没有几个人,差不多关门闭户,一点年的气息都没有。眼看快到祭灶了,都咋这么存住气,大叔说:现在的年好办,不用赶集,村头就有超市,想要啥都有,现在谁还稀罕鸡鸭鱼肉,天天都过年,就想吃点粗茶淡饭,要不几天,出外打工的人都就回来了,他们差不多都有车,一家人和年货随车就有了。不过也有不回来的,年上值班,说是三倍的工资,大叔真是懂的多。根旺出去五年都没回来,院子里都成荒草了,大叔朝前指了指说。
这趟腊月老家之行,总感觉乡下的年味有些淡。过年不应过钱,更不该攀比,只要一家团圆开心快乐,热热闹闹就好。这样才有真正的年味。
 
                                                                  其实幸福是这样的
那天清晨晨练,路过一处即将被拆除的楼房,几个脏兮兮的孩子在追逐嬉闹,屋壳廊子里住着一位左腿有点瘸50多岁的男人,地上堆满了废旧的物品,显然是拾破烂的。老人正在用砖头垒着的地锅烧饭,我主动上前搭话:“老人家,住在这里很危险的,快别住这了。”老人笑了笑,随即又摇了摇头。“我们不住这,能到哪去。”谈话中才知道老人是四川人,无儿无女,孤身一人,门前的几个孩子是他一路上捡的,大一点的不过十一二岁,小的七八岁,三个男孩,大的嘴豁,长的很丑,第二个面部伤残,还瞎了一只眼,最小的一个说是有先天性的心脏病,还有羊角疯,说死就死过去了,在这北风呼啸的严冬,衣着单薄,靠捡破烂,睡涵道水泥筒过日子,老人没有一点忧愁,到感到满足快乐。交谈中老人告诉我,他能拥有这三个孩子,是他的福分,是老天爷的恩赐。要不是三个孩子都有毛病,谁也不愿意丢弃,因此,我感到很幸福。
老人家的一番话,让我沉思、顿悟。原来幸福就这么简单。实际幸福就是一种感觉。自己认为幸福就幸福,认为不幸福就不幸福,幸福要靠自己去提升。我有一个朋友的小孩,父母虽没有体面的工作,可生活上也能说的过去,帮助独生儿子娶了媳妇,又给他买了房子,可儿子身在福中不知福,没有知足的时候,总怨父母没本事,不就是个个体工商户吗?有这种心态,啥时也不会快乐,也感觉不到幸福。
幸福要靠自己去感知感觉,去感悟、去体会。要有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去对待。眼中不要只看到别人成名成家,自己无名小卒,不要看到别人当官发财,天天花天酒地,吃喝玩乐,嫉妒羡慕,恨自己老坟地没劲,爹娘没本事,可到头来,吃坏了党风吃坏了胃,进了局子,还不如你一个小小老百姓。不下馆子,不吃请,不请吃,睡的踏实,粗茶淡饭,身体好。不要看到明星大款住豪宅,开豪车,自己住在简陋的窝棚或者是乡间瓦房,应该庆幸自己远离城市闹区,少些喧哗、少些污染,有清新的空气、新鲜的蔬果、有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有厚实的乡情。凡事都有两面性,明星大款有明星大款的烦恼,当官的有当官的烦恼,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精。不要想着人家都比自己强,都比自己好,还有好多人不如自己呢?想想他们的痛苦和不幸,摆正自己的位子,不要攀比,盲目追风,一个幸福的人往往不是由于看他拥有的多少,而是看他计较的多少,只有保持一种平常稳定的心,才会感觉幸福。
当别人升官发财时,不要眼红,要庆幸别人的能耐和努力;不当官,一身轻,不发财没人算计,当别人拿高薪,自己只有上百元或是上千元时,应该看到还有不如自己的,还有贫穷落后吃不上饭的地方,应庆幸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欲望无止境,越攀比越痛苦,啥时也感觉不到幸福。荣华富贵不要苛求的去想,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想也白想,不要命有纸薄,心有天高,不成器,不要紧,只要自己努力了,问心无愧,不后悔,也是幸福;贫穷不要紧,只要夫妻恩爱,全家和睦平安,同甘共苦,共患难这就是幸福,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看电视,有说有笑,就是幸福;远离是非,犯法的不做,患病的不吃,一生平平安安,就是幸福。
幸福不仅是一种感觉,而且幸福还可以提升。当你身处难处,失魂落魄时,有组织、有同事、朋友帮忙就是幸福;当你生病在床,有人给你端茶倒水,处处闪烁着亲情就是幸福;当你疲惫不堪,躺在软绵绵的沙发上,你是幸福的;当你有点进步时,领导的鼓励,同志们的祝福你又是幸福的;当你失去爱情,却拥有美好的亲情时,你的感觉还是幸福的;当你没有金钱时,却拥有金钱买不到的知识是幸福的;当你有健康的身体,你感觉到是幸福的,当你身体出了问题,你还感觉到是幸福的,因为你拥有战胜病魔积极向上的决心……。
其实幸福是这样的….。关键是你对幸福的理解,看待幸福的角度,幸福不在远处,就在你的身边。
 
                                                                                       卖水果的小女孩
天很冷,我习惯徒步上班,到闸东农贸市场时,一位十四五岁的小姑娘吸引了我。
在农贸市场的路边上放着一辆架子车,车子上放着几筐水果,一筐苹果、一筐桔子、一筐草莓,姑娘靠在一个水泥墩子上,即不叫卖也不吆喝,不知道的还认为是歇歇的,我主动上前打招呼:姑娘卖水果。是的,叔叔你要吗?第一份生意,我给你便宜点。姑娘脸上荡漾着喜悦,忙去搬水果。先别忙,我问他咋不去市场内卖。俺没有摊位,不叫卖。说着卸筐的手离开了篮子,有些不自在,脸红红的。大概是看我穿着制服,怕是城管的,忙收拾车子要走。姑娘别怕,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这么冷,咋就你自己来卖水果,家里大人呢?这么大不去上学吗?姑娘看我很温和,不像是城管的,才慢慢放下心来。告诉我:他家是临泉的,正在上初二,父亲在这打工,这水果车是母亲卖的,父亲病重,在市医院住着,母亲去照顾父亲,才叫我休学来看这水果摊的。
凌厉的寒风吹散了姑娘不整的头发,姑娘个不高,很瘦,面黑,皮肤很粗糙,手上被冻的开着一道道口子,用胶布沾着,上身穿着一件滑雪山袄子,显得有些年份了,下身穿件黑色紧身裤,不知是衣单,还是天气太冷,姑娘有些颤抖,面黄肌瘦的脸垅告诉我,这孩子的家境可能不太好,要不一般像这个年龄的城里姑娘都成大人了,可她还像个孩子,正是上学的年龄,被逼休学卖水果,真是可怜。不知是同情还是帮助,不由自主地喊起:新鲜的水果,快来买啦!都来卖呀!我第一个秤了五斤。本想帮她吆喝一时,因上班赶路,只好离开。都走多远了,姑娘还在招手:叔叔,谢谢!。
一段时间,早晚上下班我都要帮助小姑娘张罗生意,一次剩下的底子我全都要了。妻子看我大袋小袋的往家提,说我神经了,是猪能吃这么多水果,天天买,都放坏了,上午还撂一包垃圾桶里。无奈我才把真情告诉她。妻子是个通达明理的人,为了帮助小姑娘,发动左邻右舍去买。姑娘见我,咧着大嘴笑着说:生意出奇的好,一再说谢谢我。
前不久出差回来,路过闸东农贸市场扔不见那个卖水果的小姑娘,正左顾右看,一位在市场内卖杂货的女人走过来:你是找那位卖水果的小女孩吧!请你跟我来,她从抽屉里拿出一封信,随即又提出一大包水果,说是姑娘给的。展信一看,才知小姑娘的父亲转院了。“叔叔,这些日子,真是太谢谢你了,你不仅帮助了我的生意,还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方知我的生意为啥那么好,都是你和你妻子的帮助,父亲病重转院到合肥,生意没法做了,不能当面表示谢意,有机会再报答,这个冬天虽然特别冷,可我觉得是我一生中最温暖的季节。
看完信,我两眼模糊,我能帮助小姑娘做点啥呢?只能默默祈祷,让她父亲早日康复,她早日复学,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