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胎记”(散文)

日期:2019-01-21 16:29:40 编辑:hd888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乡村“胎记”长在乡民的记忆里,那个“胎记”就是方位名称。乡村的方位名称只有世代生活在这个村庄的人才会知道,而这个村庄的人从他出生到有了记忆,在父母那里就知道村庄的“胎记”在哪里了。
我的村庄有多少年的历史我不知道,但知道我的村庄发展很快,变化很大。小时候只记得我们村庄才十几户人家,几十年的光景,一个小小的村庄就有近百户人家了。村庄的名字多与村民的姓氏有关,我的村庄叫南李庄,因为李姓人家居多。我们村庄北边也有一个李庄,因此,李庄就有了南北之分了。那么,南李庄的“胎记”在哪里?有的村庄的“胎记”还有着传说故事,而有的则是村民特指的方位名称。比如我们的村子习惯称村头那块地叫“干河底”,沿袭的这个叫法也都是从老一辈人那里传下来的。从前有一条河流经这里,由于历史上河床随着水的流向渐渐发生了变化,这条河慢慢干涸了,河床显露了出来。从此,人们在这个地方开垦耕种,就把这个地方叫作“干河底”。到现在还能从这里看到河床冲击的痕迹,我以为,这个“干河底”就是乡村的“胎记”。一个村庄“胎记”的形成,是先辈们在选择了居住地之后,形成了村落,在若干年的生产劳动中,渐渐就有了村庄的“胎记”。但这个“胎记”只能长在这个村庄而不能生在另一个村庄,别的村庄有别的乡村“胎记”。我外婆家的村庄叫田庙,村子南边有一片地叫“南张坑”,北边有一块地叫“北葛洼”。“南张坑”的来历,也是听老一辈人说,在田庙村子形成之前,张坑这个地方,有好几户张姓人家,但张家的人丁不兴旺,人口越来越少,后来,人们把张姓人家住过的地方叫“南张坑”。那么,“北葛洼”是怎样来的呢?反正村子里的人都这么称呼那个地方,一直延续至今。还有一个叫“踏桥”的地方,位于西边距村子大约一里多路。相传,两广总督徐广晋(今太和县大新镇徐庄人)为官时,省亲回乡去他田寨的外婆家,而田庙跟田寨两村相邻,又有宗族关系,徐广晋把这两村的人都视为自己的亲戚。为官之人都注重礼节礼貌,距离田庙一里多路时,他就下马步行。下马的地方有座桥,有一次路过,马蹄踩塌了桥面,后来,人们就叫那个地方蹋桥,蹋与踏谐音,蹋桥成为了踏桥。这是一个讲述总督尊重长辈,注重礼俗的故事,直到现在,人们还把那个地方叫做踏桥。
乡村“胎记”是乡民生产和生活的产物。村民荷锄干活,见面打招呼:大叔,你去哪里?我去“南张坑”锄地。如果找人,家里找不到,他会去哪里呢?家里人告诉说,你大哥在“干河底”栽葱呢。这样,你找人就有了目标,决不会满村子乱跑逢人就问地找了,到了“干河底”,就能找到栽葱的大哥。乡村“胎记”是乡村故事,乡村“胎记”是乡民们的记忆,乡村“胎记”是乡民的智慧和创造,一个乡村有了“胎记”,那么,这个村子就有了它的历史。小时候,我和我的小伙伴常常循着乡村“胎记”在一块块的田里剜荠菜,捉蝈蝈,割青草。如果有谁因事去晚了,我们会告诉他,在“南张坑”那块地里等你。当然,没有乡村“胎记”我们也不会迷失方向,但有了乡村“胎记”,我们要去的地方就不会多走弯路。
乡村“胎记”是一种没有载入地方志的俗文化,就是这样的一种俗文化给我的童年打下了乡村烙印,让我对乡村有了难以忘却的记忆。也因为有了乡村“胎记”,我们才有了乡情、乡恋和乡愁。
乡村“胎记”,生长在我的记忆深处,至今,我都能从我的记忆里辩出乡村“胎记”的位置,在那片土地上,拾起我童年的乐趣。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