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英雄的脚步

日期:2021-08-23 16:31:00 编辑:hd888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追寻英雄的脚步
●程阳辉(安徽)

          初秋,红日高照,我坐在靠窗的椅子上。窗外的树木绿影婆娑,蝉鸣此起彼伏。我恋恋不舍地放下红色经典——《焦裕禄的故事》,焦裕禄同志那可歌可泣、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如涌动的春潮,时时冲击着我的心灵,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焦裕禄的故事》,整个故事以情动人。始终渗透、贯串、充盈着深沉、亲切、滚烫炽热的情感;时刻把国情、灾情、民情、亲情交融一体。生动地再现了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的英雄形象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读者,我一直被他那种心中只有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的高尚品质感动着、悲泣着。
         众所周知,1962年,正值我国面临自然灾害,国家处于非常艰困的时候,年仅42岁的焦裕禄同志调任兰考县委书记。他是艰苦朴素的典范。他常年穿的是补着补丁的衣服,一件旧大衣成了他御寒的唯一之物,他严于律己,忠诚履职,吃的是窝窝头加咸菜,在下乡救灾、治涝的艰苦奔波中,他自备干粮,手拿雨伞和群众一起战洪水、探流沙、查风口;他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模范。他上任的第一次会议就是带领干部到车站看灾民,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心中始终装着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已的高尚人生。
         在我的心中,他始终在1964年的阳光中站着,一直站成一颗大树,坚实的根茎,缓缓地深入到我们的思想中。他义无反顾地走过漫天的风沙,一直走到家喻户晓,他让每一个后来者都知道,在许多山梁都无法阻挡的如魔般的风沙,竟却步于一个倔强的名字——他的名字。而每当看到他的名字,又会使我们想起,一位优秀的共产党人,在弥留之际,还惦记着黄土地里生长的小麦。如今,当我们手握镰刀俯身大地,虔诚收获果实的时候,我们终于明白,我们手中紧握的已不仅仅只是镰刀和麦子,还有他那金黄的品质,还有1964年兰考大地上那种丰收的麦浪,在我们心中永无止境地起伏。
          的确,50多年前,焦裕禄的名字在神州大地上曾广为流传,可谓家喻户晓。他那先忧后乐、死而后已的精神,他那急民之难,仁民爱物的品质,至今仍在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同胞。他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更是人民的好公仆。
       然而,浪潮落下,英魂随之消逝。前些年,不仅焦裕禄的名字和精神似乎被一些人淡忘了,而且还对“艰苦奋斗”、“毫不利己”等优良传统进行了“质疑”,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悲哀和不幸。难道焦裕禄精神真的过时了吗?回答无疑是否定的。如果说开展向扎根农业、燃烧自已的袁隆平同志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懂得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那么向焦裕禄同志学习,则可使人民的公仆懂得如何正确看待国家和人民给予的权力,如何看待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党群关系,怎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因此,我悲泣,并不是什么多愁善感、故作多情,而是积蓄在心头忧虑和渴望情绪的一个真实的流露。它表面展示的虽是对焦裕禄的崇敬和缅怀,但它深层意义则是对今天那些以权谋私、徇私枉法人的一种鞭笞和谴责,对我们国家能够涌现出更多的焦裕禄表示殷殷的期待。
        看看焦裕禄,比比有些人,同样受过党的思想教育,焦裕禄同志能够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与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能够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为什么我们一些同志却不能做到呢?史学家司马迁曾这样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的,焦裕禄同志虽然与世长辞了,但是,他的死却比泰山还重,他的精神却仍然活在人民的心中!
        在我心中,焦裕禄让人心生敬畏,让人高山仰止。因为他是一种精神,一面旗帜,一种文化,一段历史,更是一位英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他都永远是我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焦裕禄精神永传扬,始终召唤我前行。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一名普通的国家建设者。我们理应勇于担当时代责任、破壁图强、砥砺奋进,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功成必定有我,功成不必在我”的诺言。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斗者、开拓者、奉献者,珍惜当下,不负韶华,把奋斗作为最靓丽的青春底色,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的梦想,在拼搏的青春中谱写事业的华章。
作者简介
 
          程阳辉,笔名程耀宗,文学爱好者,平生信奉“繁华不恋,平淡不弃”,作品散见于《中国保安》、《初中生学习指导》、《农村孩子报》、《安徽青年报》、《安徽教育》、《安徽科技信息报》、《阜阳日报》、《颍州晚报》、《城市周报》等报刊,有多篇文章在各类征文中获奖。

编辑:傅友君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