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兰英记忆里的“75.8”

日期:2020-07-22 20:25:13 编辑:hd888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推荐语:这几天媒体上看到了几篇回忆“75.8”那场洪水的文章,对四十多年前的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描写,回顾了在党的关怀、领导下,临泉人民不畏艰难、自力更生、最终战胜洪水灾害、重建家园的英雄壮歌。今天推荐一篇我县艺迪小学校长、民办教育家张兰英女士对于那年洪水灾难的经历。本章节选自汤其光的传记文学《写梦蓝天》

         1975年的那个夏天不知道为什么,在张兰英的印象里显得特别热,特别是进入盛夏以后,太阳发疯似得往地下吐着火焰,烤的人心里发慌,就连树叶也都无精打采的卷成一团,连着一个月都没有下过一场雨水,地里的玉米、豆秧等庄稼叶子旱的发黄,有的田地甚至因为干旱裂开了许多口子,灌下去好多水也不顶用,还是一个劲地咕咚咕咚往外冒泡。
         尽管张兰英和生产队的其他群众奋力抗旱,但所有人都明白,今年秋季粮食减产已成定局。
         就这样进入阳历的八月,老天爷才很不情愿地下了几场雨,虽然下的雨都不大,但也缓解了当地的旱情。正当张兰英和生产队的其他群众为再也不用抗旱高兴时,从远处却传来了小道消息,说河南那边雨下得很大,堤坝都快冲垮了,大水很可能会来到大张庄。这消息越传越多,说的有鼻子有眼的,但张兰英听后也只是笑笑,打内心里不相信。
       后来,这消息在大队喇叭里得到了证实,说由于河南那边雨下得很大,让各个生产队动员群众做好防汛准备。张兰英仍然不相信,抬头望望天,骄阳似火,去河边看看,小河干得都快断流了,这样的天气,这样的旱情,哪来的大水啊?但张兰英虽然心里不相信,还是积极地响应大队的号召,动员群众早早的准备好干粮和干净水。并动员大家都在地势高的地方利用大树之间的空隙,搭建了防水台子。
      做这一切的时候,群众都埋怨张兰英多事,特别是对把自己家养的鸡都杀完,更都有抵触情绪,那时候鸡鸭都是各家的小银行,平时吃盐、买火柴都靠鸡蛋去换。任是张兰英说破了嘴皮子,也没有几家舍得杀鸡的。
        或许是传言流传得久了,大家都麻木了,况且水一直也没有来,大家很快就把这件事放在了脑后。逐渐淡忘了起来。而就在这个时候,百年不遇的洪水却突然光临了这个村子。
         八月十一日(即农历七月初五)的上午,这天的天气依然晴空万里,骄阳似火,难耐的酷暑晒得公路旁的杨树叶子曲卷起来,仿佛随时会“腾”的下燃烧着,树上的知了声竭力嘶地一个劲的叫,给午后的乡村平添了许多宁静的气氛。
       这时,正在河边给豆秧锄草的张兰英无意间看到小河的水猛然间涨了很多,忙叫一起干活的姐妹们看,只见原本即将断流的小河,浑浊发黄的河水翻滚着涌来,不一会儿便挤满了大半个河床。
   “不好,要发水了。”张兰英想起前几天的流传消息,顿时吓出了一身汗,忙招呼其他群众往家里赶。
    水来得猛,来得快,在张兰英和其他人往家里跑的路上,清晰地见到每条沟、每个池塘里都瞬间盛满了大水,水漫过河沟,一个劲地往路上、庄稼地、树林里灌。这时候,村里不知道谁敲响了锣声,一声声锣声带着惊恐的喊声从四边八方传来。
        “大家赶紧到高处去,发大水了,发大水了!”
        张兰英跑到家,看到父母正惊慌失措地从屋里搬东西。忙帮着父母把东西往事先搭好的防洪台里搬,张兰英家的防洪台在院子外的树林里,依托几棵大树做桩子,把一根根树檩子用铁丝捆绑起来,形成一个离地二米多的简易台子。
        这时候,水已经完全涌进了庄子,浑浊的大水像匹脱缰的野马,奔腾而来,先是淹没脚脖子,后来一点点地涨,半个小时后,便到了腰深,大水淹没了村子里的一切农作物,不时能见到一头死猪或一只死羊飘过,散发着难闻的恶臭。
       张兰英和父母坐在自己搭建的台子上,看着汹涌的大水心中充满了恐惧。邻居是比张兰英小两岁的张保家,他家的防洪台就在对面。
       张保在防水台上问张兰英:“兰英姐,这水啥时候停啊,咋大晴天的发起水来了?”
       “就是,我活了半辈子了,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情况呢,兰英,你是高中生,读的书多,你说说咋回事,这场水没有事吧?”张保的父亲也跟着问,又说,“可怜我那只羊和几只鸡,水来的太急,没有顾得上找,也不知道冲到哪里去了。”
       “我也不知道,据说是河南那边的堤坝破了。”张兰英回答,她也是前阵子听到的这些消息,其他的一概不知,也不知道这水能有多大。远处,还能隐隐听到锣声,大家都在忙碌着应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
       大约晚上六点,大张庄整个村子已经被大水完全包围了。放眼望去,整个村子已经成为了水的海洋,浑浊的大水翻滚着一层层地涌来,把在树上搭建的防洪台冲击得直摇晃。这个时候,不时传来“扑通扑通”沉闷的倒塌声,张兰英知道,那是倒房的声音,当时家家盖的都是土坯房,遇到水一泡,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倒掉。
       “轰”的一声,不远处,张兰英家的三间房子也倒了,像一块豆腐,融化在了水里,不一会儿就没有了踪影。
      “我的房子啊……”父亲张学中痛苦地喊一声,双手捂着脸心疼的蹲在台子上。这是张学中这辈子努力干的最大的一件事,为了盖这三间房,没有白天黑夜地劳动,如今,却眼看着它轰然倒塌在洪水里,怎么不心疼地掉泪?!
        “房子没有了,这以后该咋活啊!……”母亲也流泪说。张兰英也心疼自己的家瞬间变得一无所有,但她知道这个时候,不是心疼难过的时候,赶紧安慰父母,说房子跟人比起来算个啥啊,以后咱们会再盖。现在最主要的是怎么度过洪水灾难。
        洪水到达大张庄的第二天,竟然下起了雨,先是小雨,不一会儿就变成了倾盆大雨,全家躲在防水台上,躲没有法躲,藏没有地方藏,只能打着伞蹲在那里,搬上来的东西全都淋个湿透。
        “兰英姐,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啊。得赶紧制作个木筏来。”雨停后,邻居张保对张兰英说:“万一水淹过台子怎么办。”这也是张兰英最担心的,听后忙点头答应,于是两家人齐心协力飘来的树木做了个简易木筏,准备万一水漫过了台子,就把人都转移到木筏上来,心里想,水再涨,总涨不过木筏吧,木筏做好后,两家人心里踏实了不少。
        为了能随时掌握水势,两家人进行站岗排班,二十四小时由一个人负责随时看水势,其他的人休息。站岗的人每隔一个小时就看看水是涨了还是退了,令两家人感到失望的是,水一直往上涨。
      好在第三天,水的涨势停了,虽然不见下降,这也让张兰英放心不少,起码暂时安全得到了保障,心里绷紧的弦一松,张兰英感觉头晕脑涨,困意袭来,很快进入了梦想,痛痛快快地睡了一觉。
       再醒来,依然四周是水,防水台子就一个个露出水面的礁石,依然顽强的和大水做着斗争。张兰英感觉饿了厉害,问母亲要吃的,母亲一脸的为难,小声对张兰英说:“兰英,大水来的太快,咱们带的食物已经吃完了,就剩下点玉米面了,那还有吃的啊?”
       由于水来得突然,爬上台子上的时候手忙脚乱的,只顾捡最贵的东西搬,只带了些玉米面和几个窝窝头,这几天早把窝窝头吃完了。台子上没有锅和木材,自然无法生火做饭,张兰英就胡乱吃了几把玉米面,稍微精神好点后,坐在台子上,不禁对今后的日子发起愁来。
      在台子上,吃的东西还好迁就,最大的困难是吃水问题,别看四周都是水,但都脏水,根本没有办法吃,不幸中的万幸是这一年生产队里种了好多西瓜,还没有来得及采摘就碰上了这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大水过后,西瓜飘得到处都是,张兰英和张保两家就找了根最长的木杆,在上面绑上个勾,看到飘来的西瓜就捞上来,有了西瓜,既解了渴又挡了饿。
      大水慢慢地往下退去,吃水的问题依然是个大事,张兰英发现,不远处有个土堆,露出了个头,就划着木筏过去,在上面挖了个两尺见方的坑,或许是泥土对水也有净化的作用,坑里的水相比干净的多。这个发明,让张兰英暂时找到了解决吃水的办法。
      党中央、毛主席没有忘记这里的灾情,就在水退后的第二天,张兰英就见到有直升飞机轰鸣着盘旋在上空,先是撒下来一些花花绿绿的传单,上面写着请灾民们不要慌张,积极做好生产自救等内容;后来,飞机再来,就投下了许多压缩饼干,面粉,药品等物质。
      为了让救灾的飞机能准确的空投到指定的地点,张兰英所在的大张庄想了很多办法,如果是白天,见到直升飞机就拼命摇自己手里的红衣服,如果黑夜,就生起堆大火。就这样,直升飞机为大张庄投下了很多食品,让正在受灾的群众维持了生活,看到了希望。



作者介绍:
       汤其光、
字同尘、号多味堂主。现为江淮小小说沙龙秘书长、安徽阜阳市作协副主席、阜阳市青年美协副主席、临泉县文联副主席。有多篇文章在国内外发表。

编辑:傅友君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