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人民而放歌 ——读金文正先生《金文正诗词曲万首精选》

日期:2025-06-21 11:46:38 浏览:

他为人民而放歌

——读金文正先生《金文正诗词曲万首精选》

  章国保

金文正先生即将付梓的《金文正诗词曲万首精选》诗集,堪称当代诗坛一大盛事。这部凝聚着诗人毕生心血的力作,不仅令阜阳文坛为之振奋,更在全国诗词界引起广泛关注与期待。

金先生以惊人的创作力,累计创作诗词曲联逾二万三千首,这一数字在中国诗歌史上实属罕见。如此丰硕的创作成果,既展现了诗人对中华传统诗词艺术的执着追求,更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非凡的才情。透过这些作品,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热爱生活、钟情自然的诗人,一位心系家国、情牵百姓的赤子,一位将生命融入诗词创作、笔耕不辍的当代"诗痴"

这部精选集的出版,不仅是对金文正先生创作成就的集中展示,更是对中华诗词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贡献。相信这部作品必将成为当代诗坛的瑰宝,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中国文学史上,关于诗词创作数量的巅峰之争,历来为学界所津津乐道。首推清高宗乾隆皇帝,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载录,其一生所作《御制诗》竟达四万二千二百五十余首,这一数量几乎可与整个唐代诗坛相颉颃——须知唐代历经三百年,两千七百余位诗人合力创作,存世诗作也不过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乾隆帝以一己之力,竟能比肩"诗国高潮"三百年的创作总量,堪称世界诗歌史上的奇观。

其次当推南宋诗人杨万里,其《诚斋集》收录诗作四千二百余首,然据史料记载,诗人毕生创作实逾两万首,诗文全集达一百三十三卷之巨,足见其创作之勤、产量之丰。

再者则为爱国诗人陆游,其《剑南诗稿》等传世之作凡九千二百二十首,为现存个人诗集之最。虽总数不及前二者,然考其创作频率——平均三日即成一首,且质量上乘,更显难能可贵。此三子者,各以不同方式诠释了中国文人的创作激情,共同谱写了中华诗词的辉煌篇章。

    在文学创作的长河中,能够创作两万余首诗词的壮举本身就令人肃然起敬。诚然,诗词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数量的累积,更在于质量的精进。每一位真正的诗人,都将创作传世佳作视为毕生追求。这种量与质的辩证关系,恰恰印证了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唯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实践积累,方能实现艺术境界的升华。细品金文正先生的诗词创作,其数量之丰令人叹服,题材之广更显大家风范:既有对时代风云的敏锐洞察,又有对经史典籍的深刻解读;既关注政经文教等宏大主题,又不乏个人感怀、交游酬唱等细腻表达。其作品在诗词曲联各体皆臻妙境,意境深远,格调高雅,广受学界推崇。究其成功之道,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一是对诗词艺术的执着追求。杜甫在《宗武生日》中以"诗是吾家事"勉励后人,这正是诗人世家精神的生动写照。从杜审言到杜甫,诗脉相承,薪火相传。杜甫一生历经宦海沉浮、战乱流离,却始终秉持"不敢废诗篇"(《归》)的创作信念。无论是庙堂之上的风云变幻,还是乡野之间的寻常景物,皆能入诗成章。他的诗作犹如一部生动的生命日记,记录着个人的喜怒哀乐,更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兴衰变迁。这种将生命融入诗歌的精神,正是金文正先生创作成就的重要源泉。

金文正先生的诗词创作理念与杜甫"诗是吾家事"的传承精神虽同源而异流。杜甫重在延续杜氏诗风,而金先生则秉持着"铁肩担道义"的文人担当,将传承中华诗词瑰宝、讴歌时代精神、为人民抒怀视为神圣使命。他怀揣"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创作气魄,将诗词创作融入生命血脉,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修行。

在这个全球化浪潮汹涌、物欲横流的时代,当拜金主义甚嚣尘上、功利主义大行其道之时,金先生却如中流砥柱,坚守诗词艺术的净土。他甘于寂寞,潜心创作,以惊人的毅力在诗田里辛勤耕耘,收获累累硕果。其《庐山旅游组诗》的创作经历尤为典型:2006年盛夏,金先生携孙辈游历庐山32日,竟创作诗词97首,平均日作三首,远超陆游"三日一诗"的创作频率。开篇之作《到庐山》仅用二十字五言绝句,便将庐山千年历史、葱茏山色与诗人登临之喜熔于一炉:"千古庐山恋,相思梦翠微。葱茏旋四百,心共白云飞。"字字珠玑,意境高远。

整部组诗堪称庐山风物的诗性百科全书:旖旎风光、变幻云雾、飞瀑流泉、古刹梵音,乃至孙辈嬉戏的天真童趣,无不入诗。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力和饱满的创作激情,将眼前景、心中情完美融合,展现出高超的艺术造诣。正如谷兴云教授所赞叹:"游庐山而日日有诗,一日数诗,真是喜不胜收!"这种将生命体验转化为艺术创作的执着精神,正是金先生诗词艺术臻于化境的关键所在。

金文正先生自幼秉承家学渊源,在父亲的谆谆教诲下与诗词结下不解之缘。及至大学时期,与志同道合的诗友切磋琢磨,对诗词艺术的理解更臻精微之境。纵使人生路上不得不割舍诸多,但诗词创作却如缪斯女神的恩赐,始终萦绕心头,难以割舍。他将时代风云变幻、人间冷暖百态、所思所感所悟,皆化作笔底烟霞,以诗词的形式永恒定格。在先生看来,"葆有诗心的人生,方显绚烂多彩"。这份与诗词相守终生的真挚情怀,让他的生命浸润着诗意的芬芳,绽放出艺术的光华。

二是学识渊博

  1、学养根基:腹有诗书气自华

清代诗论家袁枚在《续诗品》中提出"博习"之说,其"万卷山积,一篇吟成"的创作理念,道出了学养积累与诗词创作的内在关联。金文正先生正是这样一位学养深厚的诗人,其家学渊源可追溯至幼承庭训之时。其父身为塾师,精通经史,为先生奠定了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毕业后先后执教于北京地安门中学与阜阳一中,三十余载杏坛耕耘,既培育桃李,亦滋养诗心。

深厚的学养积淀,使金先生的诗词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其《颍州流韵》集"山川览胜""赠答酬唱"等题材于一体,尤以538"咏物言志"诗最为精妙。其中36首咏梅之作,既承续了"梅兰竹菊"的传统意象,又赋予其时代新意。如"一树梅花傲雪霜"一首,以铁骨丹心喻志士仁人;"梅花朵朵报春来"则展现了先觉者甘为人梯的崇高境界。这些作品既得刘熙载"其中有我"之真谛,又暗合屈原《橘颂》、元稹《菊花》的比兴传统,实现了物我交融的艺术升华。

1、艺术特色:守正出新的创作实践

金先生的诗词创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展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其语言既保持古典诗词的凝练典雅,又融入现代汉语的流畅自然;意象选择既尊重传统文化符号,又能赋予新颖解读。以咏梅诗为例,先生突破传统咏物诗的单一视角,从不同时空、不同心境切入,使同一题材呈现出丰富多元的艺术表现。这种创作实践,既体现了"读书破万卷"的学养积淀,又展现了"下笔如有神"的艺术创造力。

3、诗学启示:学养与才情的辩证统一

金文正先生的创作实践印证了一个永恒的诗歌真理:真正的诗词艺术,必然是学养与才情的完美结合。没有"万卷山积"的积累,就难有"一篇吟成"的精彩;缺乏"养性助灵"的修为,也难以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先生的诗词创作,既是个人才情的展现,更是中华诗学传统的当代延续,为新时代的旧体诗词创作提供了宝贵启示。

   三是笔耕不辍的创作精神

凡与金文正先生有过交往者,无不对其惜时如金的创作态度叹服不已。先生才思敏捷,下笔千言,创作之丰硕令人叹为观止。2008512日,汶川大地震的噩耗传来时,先生正在颍州邀月楼。听闻灾情,他当即挥毫写下《颍州邀月楼闻汶川大地震》:"地裂山崩究可哀,汶川百姓遇飞灾。胡温关爱八方助,重建家园花复开。"这短短二十八字,字字泣血,句句含悲,既流露出对灾区民众的深切同情,又饱含对党和政府领导抗震救灾的坚定信心。此后月余,先生寝食难安,以《抗震救灾》为总题,创作了《地震》《悲歌》《赞白衣战士》《多难兴邦》等47首诗词,从多维度、全景式地记录了这场灾难与救援。这些作品韵律铿锵,情感真挚,既展现了人间大爱,又讴歌了救灾英雄,给予读者莫大的精神鼓舞。及至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先生又将创作热情转向体育盛事,诗兴勃发,佳作频出,真可谓"诗情如洪流,奔涌不可收"

四是人民歌者的精神源泉

金文正先生何以能创作出如此鸿篇巨制,成为反映时代风貌、心系苍生疾苦的人民歌者?究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先生与共和国同成长,新中国的阳光雨露滋养了他的诗心,颍州大地的淳朴民风培育了他的诗情,深厚的家学渊源与传统文化积淀丰富了他的诗意。其二,在漫长的人生历练中,先生涵养了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推崇的"真力""真宰""真气"——这种创作境界既源于本真,又回归本真,体现为饱满的精神力量、高尚的道德修养与充沛的艺术灵气。正是这种内外兼修的艺术品格,使先生的诗思如天马行空,豪情似贯日长虹,创作出众多震撼人心的佳作,在中国当代诗坛独树一帜。

  与金文正先生相识已逾十载,每每相逢,先生总能予人以春风化雨之感。其胸襟之宽广若浩瀚沧海,律己之严苛如秋霜,待人接物则秉持公心,令人由衷钦服。先生于中华诗词一道,既重传统之薪传,又倡创新之发展,此般远见卓识,使后学如我辈获益良多。其践行"传道、授业、解惑"之师道,在当代诗坛早已传为佳话。忆及拙作《横溪流韵》编纂之际,先生不吝赐教,倾囊相授,此情此景,至今思之犹感铭五内。今承蒙先生垂青,嘱为新著撰文,自当欣然从命。为此,我潜心研读先生旧作《颍州流韵》及新近诗稿,虽勉力成文,然终觉管窥蠡测,未能尽述先生鸿篇之精妙,故不敢妄称为序,仅以片语聊表敬意。 有感先生大作面世,吟成二律,以示祝贺:

         一

颍州自古骚人胜,代有雄才唱大风。

瀚海行吟诗万首,高山谱曲赋千公。

京城尤喜芸窗雨,故里偏崇白发翁。

别样情思倾国爱,清荷绚丽似霞红。

          二

豪吟不尽蕴含情,纵放歌喉老凤声。

李杜新音歌盛世,欧苏高格咏苍生。

渊源国学修行久,灿烂星光闪耀明。

古往今来谁与似,一腔热血注长城。

庚子中秋改于庐州

微信图片_20250621114454.png 

章国保  195310月生,安徽枞阳县横溪村人。大学本科,高级政工师,原济南军区后勤某部政委、党委书记,教育厅退休干部。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安徽太白楼诗词学会驻会名誉会长,安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散文家协会理事,安徽省老年大学诗词研究班教师。曾发表新闻、报告文学、诗论文章200多篇60多万字,有10篇获国家军队奖。创作诗词1000余首,多次获全国诗赛大奖。有《横溪流韵》、《军旅晨歌》诗文集出版。 主编《诗赞安徽“中国好人”》大型诗集,参与编辑《梁东诗词论集》、《太白楼诗词三十年》等。

 

             责任编辑:傅友君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A+
发布日期:2023-08-08 15:03:29  所属分类: 争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