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度与用人

日期:2019-06-09 16:38:45 编辑:hd888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气度与用人

安徽 张坤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提起曹操,基本上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曹操出身也很低微,也是从低层干起来的。曹操起兵时,只有本家庭的几个兄弟和侄子作骨干,七拼八凑,不足四千兵马。但是在短短的几年内,他就有了“谋士如云,战将如林”的庞大队伍。
      曹操只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这与曹操的用人是分不开的。曹操这个人,政治抱负宏大,在用人上,气度很是不凡。这在他与袁绍起兵的对话中,就充分表现出来了。“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三国志·武帝纪》)孙权对曹操的用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至于御将,古之少有,比之于操,万不及也”(《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一般来说,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用人的气度与取得的业绩是成正比的。天下三分,曹操得二,刘备和孙权各偏安一隅,绝非偶然。
     曹操用人气度非凡,“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原为袁绍记事,替袁绍写文章,将曹操挖苦得骇然汗流。曹操抓住他后,惜他文采出众,只教训了几句,仍任他做了管文书的官。曹操对待投降过来的人,一不忌前嫌,二不试试看,与自己原班人一视同仁,量才放手而用,得益甚大。即使对那些降而复变或叛己投敌又被捉到的人,也千方百计再争取过来。宛城战前,张绣投归了曹操,因曹操要娶他的婶母,张绣一怒之下打了曹操措手不及,把曹操的爱子曹昂、心腹战将典韦等,都杀死了。在一般人看来,曹操记张绣之仇该记一辈子。可是曹操不这样。他在官渡与袁绍打仗时,不由地想起张绣是如何厉害来,很想把他弄到身边以对付袁绍,于是派人游说招纳。曹操见了张绣,乐不自禁,好象根本没有前事,不但封他作了杨武将军,后还与他结为儿女亲家。官渡战中,张绣果然为曹操立了大功。魏种原是曹操的故旧好友,衮州战役曹操败绩,投敌叛曹的人很多,曹操说:“唯魏种不弃孤也”。没想到,魏种也逃叛而去,这真是大伤了曹操的脸面。不久,将魏种捉到,有人说,把他杀了算了。曹操思量再三,“唯其才也”,还是“释其缚而用之”(《三国志·武帝纪》)。如此对待魏种,感召了其他叛逃的人,纷纷自动返回。官渡胜利后,下属搜集到本营中一些人给袁绍写的欲降信,问曹操如何处理。曹操连看都不看,把信都烧了,便说:在大战时我自己还有丧失信心的时候呢,更不用说别人了。“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公云: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三国志·武帝纪及引魏氏春秋》)曹操这一把火,不知将多少人对曹操动摇的心,烧炼为对他的忠诚。对曹操和袁绍都很了解的杨阜,称曹操“能用度外之人”,(《三国志·杨阜传》)真是一点不假。
        与曹操用人有同样气度的还有齐桓公。春秋时期有个管仲,齐桓公任他为宰相。在列国纷争的乱世年代,他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帮助齐桓公建立了霸业。齐桓公对他除了信任还有尊重,称他为仲父。但管仲最初效力的并不是齐桓公,而是他的兄弟兼政敌的公子纠。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昏庸的齐襄公,疑心他同父异母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篡位而动了杀计。两人只得逃到国外,管仲就一直追随了公子纠,图谋夺位。昏庸的齐襄公,后来被他的部下杀了。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急着回国,争夺王位。管仲为确保公子纠在夺位之争中胜出,便在中途截杀小白。一次相遇,管仲一箭射去,正中小白腰带。小白装死,才逃过了一劫。在公子纠和小白的夺位之争中,小白取得了最后胜利,成为齐国国君,后世称其为齐桓公。但小白没有纠缠当年管仲的一箭之仇,反而拜他为相,显示了他的气度。管仲也帮助小白完成了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唐代的唐太宗李世民用人气也非一般人可比。李世民是历史上公认的开明皇帝,他手下有一个魏征。每天絮絮叨叨,不仅是国事,连李世民的家事他也要管。但李世民并没有觉得魏征忤逆狂悖,反而把魏征当成了自己的镜子,时时照着自己的污点。不过魏征最初并不是追随李世民打江山的开国功臣。魏征原在隋末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任书记官,后追随李密。李密被王世充击败后,魏征入关降唐,次年,被窦建德俘虏,遂为窦建德所用。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再次降唐,被太子李建成用为东宫僚属。为帮李建成剪除异己,曾多次劝说李建成要除掉李世民,以免后患。李世民通过玄武门政变,夺得了帝位。魏征归顺了李世民,对李世民来说,魏征只是一个降将。他朝秦暮楚,反复无常,如果放在现代,给他按个历史反革命的帽子也不为过。不追究就算宽大,何谈重用。但李世民却重用了他,或许正是有了魏征,才有了李世民时期的贞观之治。李世民重用魏征,不仅显示了他的眼力,更显示了他的气度。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其实我们发现在凡雄才大略的君主在用人的气度上也总是相似的。成吉思汗及其后人之所以能够带领蒙古军队一度征服亚欧大陆大部领土,建立比拿破仑帝国疆界大得多的军事强国,其原因有很多,但关键的一条是他们以伟人的气度,建立了人才任用、提拔的体制和机制。
       我们研究成吉思汗,发现其用人的特点是不问出身,不问等级、资历,只看实际才能。其委以重任的四杰、四勇,有的来自不同的部族:忽必来是巴鲁刺思人,速不台是兀良合部人;有的出身于不同的阶级,木华黎就曾是成吉思汗的部落奴隶;甚至还有人曾是成吉思汗的仇敌,者别便曾一箭射伤成吉思汗的脖颈。成吉思汗不问出身,不记前仇,见人才则喜,用人之所长,容人之所短,用才不避仇,危难不避亲,因才而授任,以大胸怀、大气度,培养、使用、造就了一批名将,为元帝国的建立奠定了人才基础。
      人才是事业的基础,欲成大事业,须用好人才。纵观古今,文王、武王父子用姜尚而建立西周,刘邦用“三杰”而建立大汉王朝,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而三分天下。邓小平曾深刻指出:现代化战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国以才兴,军以才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打赢信息化战争,必须把握人才这一关键。
但是要想让真正的人才为己所用,小肚鸡肠是不行的,不能容人也是不行的。要用好人才,须有大气度。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完人,更无全才;才华横溢的人才往往又个性鲜明、棱角突出,甚至有着较多的缺点与短板。用人者只有以包容的胸怀对待人才,以宽广的气度使用人才,才能聚好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用人者在用人上的大气度,折射着一个用人者的胸怀,折射着一个用人者的素质。
         要想真正的人才为己所用,要真有大气度,须真重事业真无私欲。正如林则徐所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用人者要培养大气度,一是要无私心,二是要能包容,无私心才能一切以事业为重,不以个人好恶为标准,不徇私情,选好人才,用好人才;能包容才能将众多人才聚到自己麾下,用人所长,容人之短,“不揪辫子”、“不打棍子”,使人才意有所定,一心做事。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