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资源开发的区域合作模式研究
张 尔 升
(海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海口,570228)
Zhang Er-Sheng
(School of Economies & management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570228)
作者简介:
张尔升,男,1961年4月生,安徽省阜阳市人,海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海南大学工商管理所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
电子信箱:grape18182004@yahoo.com.cn
手机:13648664228
本文是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南海资源开发区域合作研究”的子课题(项目编号:80643)
南海资源开发的区域合作模式研究
内容提要:在世界各国海洋经济迅速发展、海洋资源开发日益受重视的条件下,我国开发南海资源势在必行。然而,南海资源开发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必须进行合作开发。鉴于南海资源开发的特殊性,其合作模式应具有多样性。本文从投融资、风险分摊、区域战略、政府层面方面的合作进行探讨。
关键词:南海资源 海洋经济 区域合作 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
Research in pattern of region cooperation about resources develops of Nanhai.
Abstract:We development Nanhai s resours imperative with other countries development rapidly in sea economy and sea resours receives value. But it involves aspects questions in developping Nanhai s reseous. We must development in .It is particularity in view the fact that cooperation. Modern must have multiplicity. This article discuss in cooperation of investment, financing, the risk shares,region strategy, government stratification plane.
Key Words: Nanhai’s resource; sea economic; region cooperation; pattern in development
一、问题的提出和背景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密不可分的,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率先进入现代化,是因为最早重视发展海洋经济。地理大发现后,西方殖民者对亚非拉国家进行了疯狂的资源掠夺,从而积累了巨额的财富。西方学者马汉最早阐述海洋霸权的思想,到了20世纪60年代,由于陆地资源的枯竭,西方学者对海洋资源利用的研究日益重视,不少国家设立了专门从事海洋开发政策研究的机构,出版了海洋经济方面的专门著作,1967年美国罗得岛大学N.Rorholm教授研究了13个海洋经济部门对新英格兰南部地区的经济影响,运用投入产出法得出了一些衡量海洋经济影响的尺度;哥伦比亚大学学者G.P.Tecorvo和M·威尔金森教授从国民收入的角度分析了海洋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美国学者J.M.阿姆斯特朗和P.C.赖纳合著的《美国海洋管理》,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研究了海洋管理问题;1977年前苏联学者尼布奇的专著《世界大洋经济学》一书出版,到了20世纪末,海洋经济学研究已经深入到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市场经济和技术经济等领域。可见,国外学者很早就对海洋经济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对南海资源开发的研究较少。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和广阔的海域,海洋开发潜力巨大,而当前我国面临的是资源短缺,能源紧张,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开发海洋资源可以增加食物供给缓解人口压力,因此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依靠开发海洋提供大量的水产品,解决水危机和石油危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也必须依靠开发海洋资源来解决。
对于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国内学者从合作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韩忠南(1995)就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前景和推进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增进国际合作的对策建议;陈本良(2000)运用区域经济运行规律,分析海洋资源开发现状,指出海洋开发区域间合作不足的原因,提出了区域合作的方向、原则、形式和加强区域合作的措施;赵晶晶、陈阳(2005)从浙江和山东的《海洋保护条例》的比较入手,探讨了海洋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南海在我国海域中,总面积占74%,大陆架渔场面积占65%,可以说,南海是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主战场,南海资源的开发特别引人关注。南海资源的开发研究始于政治家的倡导,1986年我国领导人明确确定了南海资源开发的原则。对于南海资源开发利用的区域合作,国内学者的观点是比较肯定的。董玉祥(1999)最早指出了粤港澳共同开发邻近海洋资源已成为必然,高伟浓(2001)针对南海资源开发的复杂性,指出我国也应树立海洋危机意识,审时度势,掌握主动,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与别国进行海洋合作的研究与行动实施;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05)指出,应根据我国政府开发南海资源的一贯原则和“开发南沙,渔业先行”的基本方针,加快进驻海岛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海洋渔业,探索发展旅游业,并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为共同开发海洋资源创造有利的条件;吴士存(2005)明确提出,以南海开发为依托,为可持续发展奠基。然而,南海海域辽阔,虽然资源丰富但远离陆域,可控能力差,极易流失,况且南海大部海域属海南省管辖,仅依靠海南的力量是无法胜任的,必须进行广泛的合作。在国内众多的研究文献中,对于南海资源的开发合作研究,侧重于合作原则的一般论述上以及传统资源的开发论述上,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建立南海资源合作开发的模式。
二、南海资源区域合作开发的历史必然
1.增强地方经济实力,要求实现南海资源开发的区域战略合作
濒临南海的省区集中了我国的主要特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内联内地外接东盟的桥头堡,更是我国海洋强国的重要基地。然而,这些省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主要面临的问题是:资源严重匮乏,可持续发展面临很大的困难,这些省区要培植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其途径是发展海洋经济,实现海洋强省,做到这些,必须在南海资源开发利用上实现战略合作。濒临南海的省区经济发展战略各不相同,优势劣势也有差别,但实现经济发展战略面临的问题却是共同的,解决这些共同问题依靠单个省区是无能为力的,必须通过合作(包括区域外合作)才能实现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通过合作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食品、能源、矿产,提高水资源的保障能力,利用濒临海洋的优势推动陆地生产力布局向海转移,利用广阔的海域空间建立海上和海底生活资料来源基地,以到达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进而实现海洋强省、海洋强国的目标。
2.加快南海资源开发的步伐,要求区域技术合作
濒临南海的省区能源短缺严重,不仅石油完全依赖外部,煤炭和电力也绝大部分依靠外部,北煤南运的状况始终没有改变,电荒也时有发生。因此,解决资源匮乏和能源短缺,只有面向南海,这样,可以通过自力更生解决部分问题,避免因外部环境变化而导致能源供应的中断。
南海资源的开发因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变化异常需要先进的高精尖技术,而我国海洋资源开发技术虽然获得了发展,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资源开发技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同时南海资源的开发,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政治效益意义特别巨大,必须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单靠一个地方的技术力量远远不够,必须采取区域合作的方式,包括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合作,甚至包括国际合作。近年来我国在南海资源开发上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效果不佳,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合作。因此采取最广泛的区域技术合作机制,集中区域内、国内、甚至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南海资源。在可再生资源的技术合作方面,当前最急需解决的是利用风能(波浪能)和海洋热能发电,南海区域辽阔,风能(波浪能)发电潜力较大,广东南澳岛已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可以考虑通过技术合作扩大范围;南海在北纬20度以南、水深大于500米的海域约154万平方千米,其海面吸收热量每天约80卡/cm2,温差18℃一20℃,根据国外的海水温差发电装置试验提供的经验,温差在17℃以上的海区,都可以进行海水温差发电,南海的温差能蕴藏最大每年18.99×1020焦耳,约合600亿千瓦,如开发利用1%,可开发功率6亿千瓦。通过技术合作,攻克技术难关,可以大大缓解南方的用电压力,减轻南方能源的外部依赖。在不可再生资源方面,当前重点是油气资源开发,我国在南海的油气资源开发虽然进行了几十年,但规模不大,产量偏低,其主要原因是技术水平差,通过区域技术合作,加大开发规模,提高油气产量势在必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我国能源的自给能力,还有利于保障我国能源的安全。同时技术合作要强调以国内合作为主,国内技术不能解决的,实行技术引进。
3.化解南海资源开发的投资风险,要求区域资金合作
南海是一个巨大的聚宝盆,资源开发不仅技术难度大,而且还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要求区域之间进行资金合作。(1)化解投资风险,需要多元的融资机制。加快南海资源的开发,需要巨额的投资,能否开发成功难以准确把握,依靠一个地区或一个企业的资金不堪胜任,必须通过资金合作,建立多元的融资机制才能化解投资风险,否则,只能坐失良机,坐视宝贵资源流失。(2)化解市场风险,需要合理的分摊机制。南海资源的合作开发还面临成本补偿问题,由于国际市场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成本补偿的形势也非常严峻,比如石油价格受国际政治影响很大,价格落差也很大,而这一市场风险一个地区一个企业是承担不了的,必须通过区域合作,建立一个合理的分摊机制,分散市场风险,成功实现资源开发。(3)若与外资合作,还存在自然资源过度开采和掠夺的风险,需要区域合作,加强监督。一个国家的不可再生资源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在一国经济自求平衡发展的条件下,可以实现综合协调平衡利用,在外资参与的情况下,外资为了高回报早收回投资,采取粗放式开采,或为了掠夺稀有资源恶意开采。因此,为了保护我国的稀有资源,要求区域加强合作,建立一种监督机制。
4.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友好往来,要求南海资源开发的国际合作
人类进入新世纪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2001年11月,在第五次东盟——中国“10+1”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作出重要决策,一致同意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11月,中国和东盟10国领导人在柬埔寨金边共同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正式启动。可以想象,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将进一步加强。泛珠江三角洲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腹地和共同市场,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交汇点,合作的领域和前景更加宽广,南海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将是重要内容。
近年来在政府政策指导下,中国各大石油公司正在东南亚开展油气合作,先后在印尼、泰国、缅甸、菲律宾等开展不同形式的油气勘探开发,已取得初步成果,并参与进口LNG的资源开发项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高层外交的推动,在菲律宾总统阿罗约访华期间,菲律宾国家石油公司与中国国家海洋石油公司签订了协议,决定共同在南海地区进行海底地震勘测,从而实现了南海合作上的关键性突破,是南海资源开发的一个成功案例,是一个双赢的合作协议,以此为契机,扩大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利益交换,并通过南海资源的合作开发寻求共同利益,同时在外交上,中国信守承诺积极负责,继续倡导新安全观,致力于缔造南海地区的共同安全,遵循“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通过睦邻、安邻、富邻的务实外交,致力于促进与南海周边国家在开发资源方面更深层次的合作,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南海资源合作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国应该加大与东盟在南海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力度,尤其是在油气勘探的合作上,我国海洋研究的权威部门指出:当前合作的重点是:(1)加大在勘探开发上的投资,重点是印尼、马来西亚、越南、文莱,以增进份额油,缩短运输距离,避免过分依赖马六甲海峡;(2)积极在泰国、缅甸进行风险勘探和开发作业,泰缅与我国西南相联结,有利于陆上运输。(3)参与东南亚重大油气跨国项目合作,研究东南亚输气管网进入我国西南地区的可行性。(4)加紧研究与东南亚、日韩合作开辟第二海上输送或与泰缅合作研究开辟经中国西南的陆上通道的可能性。(5)积极加强南海深水区的勘探,积极研究尽快实施南海有争议区油气资源共同开发的具体方案。
三、多领域多样化合作:南海资源区域合作开发模式的现实选择
由于南海海域辽阔资源丰富,开发南海资源的合作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海洋捕捞、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洋生物制药、海洋旅游、海洋能源矿产、海洋开发技术等领域,南海资源的合作开发,既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又是一个时间维度较长的问题,必须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选择合适的合作模式,借鉴历史经验和国外经验,本文认为应在坚持主权属我的框架下,探索南海资源开发的合作模式。
1.投融资合作模式。南海资源的开发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性,资金需求也比较大,一个省区或一个企业是无能为力的,必须广泛动员社会资金参与,但资金筹措以国内资金为主,尤其是投资相对小的项目,国内筹资可选择如下渠道:(1)财政支持,南海资源开发事关重大,必须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在中央财政和相关省区的财政预算中,增加南海资源开发的份额。(2)外汇红利。目前,人民币不断升值,为了减缓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可考虑用发行货币的办法稀释人民币币值,发行额的一部分用于南海资源的开发。具体办法是:国家设立南海资源开发特别帐户,根据实际需要,由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发行货币直接划拨,专款专用。(3)发行债券。鉴于当前居民存款和企业利润不断攀升,可考虑向社会(包括企业和个人)发行特别债券,比如时间长债息高的特别公债。以募集南海资源开发的资金。需要强调的是,如果国内资金缺口实在太大,可考虑引进外资,但不允许外资独立开采。
2.风险分摊模式。由于南海资源开发受多种因素影响,风险很大,必须采取适当的模式分散风险。一是根据资源的耗用比例分摊投资风险。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区域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很大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不同的阶段对资源需求的比例可能不同,需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有可能不同。因此,要根据资源的耗用比例分摊投资风险,那种资源消耗比例大,对资源需求渴望强烈的地区应承担较大的投资风险。同样,也应根据资源消耗的比例分享效益。从近期看,资源耗用比例大的地区可能冒的风险大,但如果资源开发成功,获取的收益同样大,或者长久享用。二是根据盈利能力、出口创汇能力分摊投资风险。资源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但是同是资源短缺不同地区也是有差别的,有些地区资源用于生产的比例大,有些地区资源用于消费的比例大。因此,应该根据盈利能力、出口创汇能力分摊投资风险,即富裕的地区、工业发达地区、出口创汇能力强的地区应该多投资,并承担较大的风险,落后地区、欠发达地区、出口创汇能力差的地区少投资,如果平均分摊投资风险,获得实惠少的地区可能不愿投资,甚至为了保护自身的资源,阻止资源开发。三是外资若进入南海资源的开发领域,只允许分享投资收益,不允许控制资源开发权。我国南海不仅资源丰富,而且品种繁多,有些稀有资源极其珍贵,其用途我国尚未查明,在国内资金严重不足可以引进国外资金开发,但是,外资进入我国南海资源开发领域,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而且还有为了垄断我国市场、控制新兴产业,掠夺我国稀有资源的目的。因此,在与外资合作开发南海资源时,为了维护我国经济独立和经济安全,必须注意保护我国珍贵的自然资源,即只允许外资分享收益,分摊风险,不允许控制资源开发的权力,也不允许控制资源的流向。
3.战略合作模式。南海资源的开发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必须把它提升到战略高度去认识,并探索适当的战略合作模式。从目前形势来看,应以渐进式为主,即遵循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原则,因为泛珠三角合作刚运作不久,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才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领域的合作问题尚在论证之中,不可急于求成。辅之必要的筛选,即遵循突出重点的原则进行选择,比如优先考虑海水利用,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开发技术等领域。
4.政府合作模式。南海是周边地区和国家最多的海区(国内包括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国际包括东盟各国),南海资源开发涉及各方利益。因此,需要政府合作,其基本模式对内而言是政策合作,包括与南海开发相关的经济政策、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合作,对外而言,是与东盟各国建立谈判机制和协调机制。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南海资源的区域合作开发必须坚持主权归我的原则,在这一原则框架下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开发方式,违背这一原则坚决拒绝,决不能以丧失主权为交换条件,要确保我国主权完整,维护我国的政治权益。
参考文献
1.陈可文:2003,中国海洋经济学,海洋出版社
2.陈泽明,2005,区域合作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3.王曙光,2004,海洋开发战略研究,海洋出版社
4.林千红、洪华生,2005,区域海洋管理的能力建设及其效益分析,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5.朱华友:2004,南海与中国的能源安全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南海研究院
6.钟天祥,2002,南海问题研讨会论文集,海南南海研究中心
7.国家海洋局,1996,中国海洋2l世纪议程,海洋出版社
8.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98,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白皮书
9.高强,2004,我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第3期
10.官锡强,2006,环北部湾经济圈沿海城市群的构建,广西财经学学院学报,第1期
11.陈本良,2000,论海洋开发与区域合作,’湛江海洋大学学报,第l期
12.潘义勇,2001,海洋产业与2l世纪的中国经济,学海,第2期
13.许进,2006,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北部湾经济圈的崛起,生态经济,第1期
14.吴士存,2005,以南海开发为依托,为可持续发展奠基,今日海南,第11期
15.张学刚,2005,。南海:共同开发大步走,世界知识,第7期
16.张本,1998,海南海洋资源与开发,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第4期
17.[美]阿姆斯特朗,1986,美国海洋管理,海洋出版社
张 尔 升
(海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海口,570228)
Zhang Er-Sheng
(School of Economies & management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570228)
作者简介:
张尔升,男,1961年4月生,安徽省阜阳市人,海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海南大学工商管理所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
电子信箱:grape18182004@yahoo.com.cn
手机:13648664228
本文是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南海资源开发区域合作研究”的子课题(项目编号:80643)
南海资源开发的区域合作模式研究
内容提要:在世界各国海洋经济迅速发展、海洋资源开发日益受重视的条件下,我国开发南海资源势在必行。然而,南海资源开发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必须进行合作开发。鉴于南海资源开发的特殊性,其合作模式应具有多样性。本文从投融资、风险分摊、区域战略、政府层面方面的合作进行探讨。
关键词:南海资源 海洋经济 区域合作 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
Research in pattern of region cooperation about resources develops of Nanhai.
Abstract:We development Nanhai s resours imperative with other countries development rapidly in sea economy and sea resours receives value. But it involves aspects questions in developping Nanhai s reseous. We must development in .It is particularity in view the fact that cooperation. Modern must have multiplicity. This article discuss in cooperation of investment, financing, the risk shares,region strategy, government stratification plane.
Key Words: Nanhai’s resource; sea economic; region cooperation; pattern in development
一、问题的提出和背景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密不可分的,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率先进入现代化,是因为最早重视发展海洋经济。地理大发现后,西方殖民者对亚非拉国家进行了疯狂的资源掠夺,从而积累了巨额的财富。西方学者马汉最早阐述海洋霸权的思想,到了20世纪60年代,由于陆地资源的枯竭,西方学者对海洋资源利用的研究日益重视,不少国家设立了专门从事海洋开发政策研究的机构,出版了海洋经济方面的专门著作,1967年美国罗得岛大学N.Rorholm教授研究了13个海洋经济部门对新英格兰南部地区的经济影响,运用投入产出法得出了一些衡量海洋经济影响的尺度;哥伦比亚大学学者G.P.Tecorvo和M·威尔金森教授从国民收入的角度分析了海洋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美国学者J.M.阿姆斯特朗和P.C.赖纳合著的《美国海洋管理》,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研究了海洋管理问题;1977年前苏联学者尼布奇的专著《世界大洋经济学》一书出版,到了20世纪末,海洋经济学研究已经深入到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市场经济和技术经济等领域。可见,国外学者很早就对海洋经济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对南海资源开发的研究较少。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和广阔的海域,海洋开发潜力巨大,而当前我国面临的是资源短缺,能源紧张,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开发海洋资源可以增加食物供给缓解人口压力,因此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依靠开发海洋提供大量的水产品,解决水危机和石油危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也必须依靠开发海洋资源来解决。
对于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国内学者从合作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韩忠南(1995)就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前景和推进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增进国际合作的对策建议;陈本良(2000)运用区域经济运行规律,分析海洋资源开发现状,指出海洋开发区域间合作不足的原因,提出了区域合作的方向、原则、形式和加强区域合作的措施;赵晶晶、陈阳(2005)从浙江和山东的《海洋保护条例》的比较入手,探讨了海洋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南海在我国海域中,总面积占74%,大陆架渔场面积占65%,可以说,南海是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主战场,南海资源的开发特别引人关注。南海资源的开发研究始于政治家的倡导,1986年我国领导人明确确定了南海资源开发的原则。对于南海资源开发利用的区域合作,国内学者的观点是比较肯定的。董玉祥(1999)最早指出了粤港澳共同开发邻近海洋资源已成为必然,高伟浓(2001)针对南海资源开发的复杂性,指出我国也应树立海洋危机意识,审时度势,掌握主动,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与别国进行海洋合作的研究与行动实施;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05)指出,应根据我国政府开发南海资源的一贯原则和“开发南沙,渔业先行”的基本方针,加快进驻海岛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海洋渔业,探索发展旅游业,并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为共同开发海洋资源创造有利的条件;吴士存(2005)明确提出,以南海开发为依托,为可持续发展奠基。然而,南海海域辽阔,虽然资源丰富但远离陆域,可控能力差,极易流失,况且南海大部海域属海南省管辖,仅依靠海南的力量是无法胜任的,必须进行广泛的合作。在国内众多的研究文献中,对于南海资源的开发合作研究,侧重于合作原则的一般论述上以及传统资源的开发论述上,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建立南海资源合作开发的模式。
二、南海资源区域合作开发的历史必然
1.增强地方经济实力,要求实现南海资源开发的区域战略合作
濒临南海的省区集中了我国的主要特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内联内地外接东盟的桥头堡,更是我国海洋强国的重要基地。然而,这些省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主要面临的问题是:资源严重匮乏,可持续发展面临很大的困难,这些省区要培植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其途径是发展海洋经济,实现海洋强省,做到这些,必须在南海资源开发利用上实现战略合作。濒临南海的省区经济发展战略各不相同,优势劣势也有差别,但实现经济发展战略面临的问题却是共同的,解决这些共同问题依靠单个省区是无能为力的,必须通过合作(包括区域外合作)才能实现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通过合作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食品、能源、矿产,提高水资源的保障能力,利用濒临海洋的优势推动陆地生产力布局向海转移,利用广阔的海域空间建立海上和海底生活资料来源基地,以到达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进而实现海洋强省、海洋强国的目标。
2.加快南海资源开发的步伐,要求区域技术合作
濒临南海的省区能源短缺严重,不仅石油完全依赖外部,煤炭和电力也绝大部分依靠外部,北煤南运的状况始终没有改变,电荒也时有发生。因此,解决资源匮乏和能源短缺,只有面向南海,这样,可以通过自力更生解决部分问题,避免因外部环境变化而导致能源供应的中断。
南海资源的开发因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变化异常需要先进的高精尖技术,而我国海洋资源开发技术虽然获得了发展,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资源开发技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同时南海资源的开发,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政治效益意义特别巨大,必须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单靠一个地方的技术力量远远不够,必须采取区域合作的方式,包括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合作,甚至包括国际合作。近年来我国在南海资源开发上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效果不佳,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合作。因此采取最广泛的区域技术合作机制,集中区域内、国内、甚至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南海资源。在可再生资源的技术合作方面,当前最急需解决的是利用风能(波浪能)和海洋热能发电,南海区域辽阔,风能(波浪能)发电潜力较大,广东南澳岛已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可以考虑通过技术合作扩大范围;南海在北纬20度以南、水深大于500米的海域约154万平方千米,其海面吸收热量每天约80卡/cm2,温差18℃一20℃,根据国外的海水温差发电装置试验提供的经验,温差在17℃以上的海区,都可以进行海水温差发电,南海的温差能蕴藏最大每年18.99×1020焦耳,约合600亿千瓦,如开发利用1%,可开发功率6亿千瓦。通过技术合作,攻克技术难关,可以大大缓解南方的用电压力,减轻南方能源的外部依赖。在不可再生资源方面,当前重点是油气资源开发,我国在南海的油气资源开发虽然进行了几十年,但规模不大,产量偏低,其主要原因是技术水平差,通过区域技术合作,加大开发规模,提高油气产量势在必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我国能源的自给能力,还有利于保障我国能源的安全。同时技术合作要强调以国内合作为主,国内技术不能解决的,实行技术引进。
3.化解南海资源开发的投资风险,要求区域资金合作
南海是一个巨大的聚宝盆,资源开发不仅技术难度大,而且还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要求区域之间进行资金合作。(1)化解投资风险,需要多元的融资机制。加快南海资源的开发,需要巨额的投资,能否开发成功难以准确把握,依靠一个地区或一个企业的资金不堪胜任,必须通过资金合作,建立多元的融资机制才能化解投资风险,否则,只能坐失良机,坐视宝贵资源流失。(2)化解市场风险,需要合理的分摊机制。南海资源的合作开发还面临成本补偿问题,由于国际市场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成本补偿的形势也非常严峻,比如石油价格受国际政治影响很大,价格落差也很大,而这一市场风险一个地区一个企业是承担不了的,必须通过区域合作,建立一个合理的分摊机制,分散市场风险,成功实现资源开发。(3)若与外资合作,还存在自然资源过度开采和掠夺的风险,需要区域合作,加强监督。一个国家的不可再生资源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在一国经济自求平衡发展的条件下,可以实现综合协调平衡利用,在外资参与的情况下,外资为了高回报早收回投资,采取粗放式开采,或为了掠夺稀有资源恶意开采。因此,为了保护我国的稀有资源,要求区域加强合作,建立一种监督机制。
4.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友好往来,要求南海资源开发的国际合作
人类进入新世纪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2001年11月,在第五次东盟——中国“10+1”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作出重要决策,一致同意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11月,中国和东盟10国领导人在柬埔寨金边共同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正式启动。可以想象,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将进一步加强。泛珠江三角洲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腹地和共同市场,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交汇点,合作的领域和前景更加宽广,南海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将是重要内容。
近年来在政府政策指导下,中国各大石油公司正在东南亚开展油气合作,先后在印尼、泰国、缅甸、菲律宾等开展不同形式的油气勘探开发,已取得初步成果,并参与进口LNG的资源开发项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高层外交的推动,在菲律宾总统阿罗约访华期间,菲律宾国家石油公司与中国国家海洋石油公司签订了协议,决定共同在南海地区进行海底地震勘测,从而实现了南海合作上的关键性突破,是南海资源开发的一个成功案例,是一个双赢的合作协议,以此为契机,扩大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利益交换,并通过南海资源的合作开发寻求共同利益,同时在外交上,中国信守承诺积极负责,继续倡导新安全观,致力于缔造南海地区的共同安全,遵循“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通过睦邻、安邻、富邻的务实外交,致力于促进与南海周边国家在开发资源方面更深层次的合作,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南海资源合作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国应该加大与东盟在南海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力度,尤其是在油气勘探的合作上,我国海洋研究的权威部门指出:当前合作的重点是:(1)加大在勘探开发上的投资,重点是印尼、马来西亚、越南、文莱,以增进份额油,缩短运输距离,避免过分依赖马六甲海峡;(2)积极在泰国、缅甸进行风险勘探和开发作业,泰缅与我国西南相联结,有利于陆上运输。(3)参与东南亚重大油气跨国项目合作,研究东南亚输气管网进入我国西南地区的可行性。(4)加紧研究与东南亚、日韩合作开辟第二海上输送或与泰缅合作研究开辟经中国西南的陆上通道的可能性。(5)积极加强南海深水区的勘探,积极研究尽快实施南海有争议区油气资源共同开发的具体方案。
三、多领域多样化合作:南海资源区域合作开发模式的现实选择
由于南海海域辽阔资源丰富,开发南海资源的合作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海洋捕捞、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洋生物制药、海洋旅游、海洋能源矿产、海洋开发技术等领域,南海资源的合作开发,既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又是一个时间维度较长的问题,必须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选择合适的合作模式,借鉴历史经验和国外经验,本文认为应在坚持主权属我的框架下,探索南海资源开发的合作模式。
1.投融资合作模式。南海资源的开发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性,资金需求也比较大,一个省区或一个企业是无能为力的,必须广泛动员社会资金参与,但资金筹措以国内资金为主,尤其是投资相对小的项目,国内筹资可选择如下渠道:(1)财政支持,南海资源开发事关重大,必须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在中央财政和相关省区的财政预算中,增加南海资源开发的份额。(2)外汇红利。目前,人民币不断升值,为了减缓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可考虑用发行货币的办法稀释人民币币值,发行额的一部分用于南海资源的开发。具体办法是:国家设立南海资源开发特别帐户,根据实际需要,由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发行货币直接划拨,专款专用。(3)发行债券。鉴于当前居民存款和企业利润不断攀升,可考虑向社会(包括企业和个人)发行特别债券,比如时间长债息高的特别公债。以募集南海资源开发的资金。需要强调的是,如果国内资金缺口实在太大,可考虑引进外资,但不允许外资独立开采。
2.风险分摊模式。由于南海资源开发受多种因素影响,风险很大,必须采取适当的模式分散风险。一是根据资源的耗用比例分摊投资风险。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区域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很大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不同的阶段对资源需求的比例可能不同,需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有可能不同。因此,要根据资源的耗用比例分摊投资风险,那种资源消耗比例大,对资源需求渴望强烈的地区应承担较大的投资风险。同样,也应根据资源消耗的比例分享效益。从近期看,资源耗用比例大的地区可能冒的风险大,但如果资源开发成功,获取的收益同样大,或者长久享用。二是根据盈利能力、出口创汇能力分摊投资风险。资源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但是同是资源短缺不同地区也是有差别的,有些地区资源用于生产的比例大,有些地区资源用于消费的比例大。因此,应该根据盈利能力、出口创汇能力分摊投资风险,即富裕的地区、工业发达地区、出口创汇能力强的地区应该多投资,并承担较大的风险,落后地区、欠发达地区、出口创汇能力差的地区少投资,如果平均分摊投资风险,获得实惠少的地区可能不愿投资,甚至为了保护自身的资源,阻止资源开发。三是外资若进入南海资源的开发领域,只允许分享投资收益,不允许控制资源开发权。我国南海不仅资源丰富,而且品种繁多,有些稀有资源极其珍贵,其用途我国尚未查明,在国内资金严重不足可以引进国外资金开发,但是,外资进入我国南海资源开发领域,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而且还有为了垄断我国市场、控制新兴产业,掠夺我国稀有资源的目的。因此,在与外资合作开发南海资源时,为了维护我国经济独立和经济安全,必须注意保护我国珍贵的自然资源,即只允许外资分享收益,分摊风险,不允许控制资源开发的权力,也不允许控制资源的流向。
3.战略合作模式。南海资源的开发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必须把它提升到战略高度去认识,并探索适当的战略合作模式。从目前形势来看,应以渐进式为主,即遵循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原则,因为泛珠三角合作刚运作不久,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才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领域的合作问题尚在论证之中,不可急于求成。辅之必要的筛选,即遵循突出重点的原则进行选择,比如优先考虑海水利用,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开发技术等领域。
4.政府合作模式。南海是周边地区和国家最多的海区(国内包括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国际包括东盟各国),南海资源开发涉及各方利益。因此,需要政府合作,其基本模式对内而言是政策合作,包括与南海开发相关的经济政策、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合作,对外而言,是与东盟各国建立谈判机制和协调机制。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南海资源的区域合作开发必须坚持主权归我的原则,在这一原则框架下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开发方式,违背这一原则坚决拒绝,决不能以丧失主权为交换条件,要确保我国主权完整,维护我国的政治权益。
参考文献
1.陈可文:2003,中国海洋经济学,海洋出版社
2.陈泽明,2005,区域合作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3.王曙光,2004,海洋开发战略研究,海洋出版社
4.林千红、洪华生,2005,区域海洋管理的能力建设及其效益分析,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5.朱华友:2004,南海与中国的能源安全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南海研究院
6.钟天祥,2002,南海问题研讨会论文集,海南南海研究中心
7.国家海洋局,1996,中国海洋2l世纪议程,海洋出版社
8.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98,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白皮书
9.高强,2004,我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第3期
10.官锡强,2006,环北部湾经济圈沿海城市群的构建,广西财经学学院学报,第1期
11.陈本良,2000,论海洋开发与区域合作,’湛江海洋大学学报,第l期
12.潘义勇,2001,海洋产业与2l世纪的中国经济,学海,第2期
13.许进,2006,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北部湾经济圈的崛起,生态经济,第1期
14.吴士存,2005,以南海开发为依托,为可持续发展奠基,今日海南,第11期
15.张学刚,2005,。南海:共同开发大步走,世界知识,第7期
16.张本,1998,海南海洋资源与开发,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第4期
17.[美]阿姆斯特朗,1986,美国海洋管理,海洋出版社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