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雨过天晴,阜阳市迎来久违的阳光,空气质量达优良等级,空气清新宜人。随着天气转好,各县市区农民抢抓有利时机,纷纷下地开展秋收秋种工作,全力弥补因持续秋雨延误的农时。
连续六十多天的秋雨终于停歇,太阳重新露脸,为秋日的城市增添了几分生机与光彩。然而,对广大农民而言,这份晴朗来之不易,更意味着抢收抢种的“战斗”正式打响。受长达两个多月的持续降雨影响,多地农田积水严重,地里湿滑难行,玉米等作物未能及时收获,部分田块甚至出现作物倒伏、霉烂现象,个别地区还发生墙体倒塌、房屋受损等情况。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时。”这句农谚道出了秋分前后是播种冬小麦的最佳时节。然而今年,秋雨自国庆假期起便绵延不绝,整整八天下个不停,导致秋收工作严重受阻,秋种节气一再延误。眼看着再过十天就是霜降,小麦播种时间已大幅推迟,农民心中焦急万分。
面对不利局面,农民们并未退缩。许多农户趁着雨停间隙,踩着泥泞下地抢收,能收一垄是一垄;部分地块稍干后,立即翻土播种晚麦。“虽然错过了最佳播期,但只要管理得当,来年还是有希望收成的。”一位正在田间忙碌的农民表示。
今年秋雨异常偏多,主要原因是北方冷空气持续南下,与强势的南方暖湿气流在长江流域上空“对峙”,形成稳定降雨带。同时,副热带高压偏强,如同一台巨型“抽湿机”,不断从海洋输送水汽,即便台风未直接登陆,其外围云系也加剧了降雨过程。气象专家指出,这种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今秋降水显著偏多的关键因素。
面对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老农们用行动诠释着“农时不等人”的信念。他们密切关注天气预报,科学安排农事,积极应对灾害影响。尽管前路艰难,但只要不放弃耕耘,土地终将回报希望。这场秋雨,既是一次考验,也是一记警钟:农业既要“看天吃饭”,更需主动应对、未雨绸缪。在与自然的共处中,智慧与坚韧,永远是丰收最坚实的根基。
(记者 付友君)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