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老年大学文史班新址开班人气爆棚 ,地方文史课堂点亮银发生活

日期:2025-10-16 16:46:09 浏览:

微信图片_20251016165231_1178_2181.png

2025年10月14日下午,阜南县老年大学文史班迎来历史性一刻——在迁入崭新校址后正式开班授课。这不仅是一次空间的迁移,更是一场文化的启航。与往日不同,此次开班盛况空前,报名人数较上学期激增数倍,宽敞明亮的新教室座无虚席,不少学员清晨便早早抵达,手持笔记本,眼中闪烁着求知的热忱,静候课堂开启。浓厚而真挚的学习氛围,自开班伊始便如暖流般弥漫全场,令人动容。

微信图片_20251016165231_1179_2181.png

自范立功接手掌舵阜南县老年大学文史班以来,始终秉持“扎根地方、深耕文史”的办学理念,摒弃浮华形式,潜心打磨课程内容。教学以阜南本土历史文化为核心主线,致力于实现“让阜南人了解阜南、认识阜南、知晓阜南、热爱阜南”的育人目标。在一堂堂扎实而深情的课堂中,沉睡的地方文脉被唤醒,厚重的历史记忆在银发学员心中重新焕发生机,真正实现了文化传承与老年教育的深度融合。

微信图片_20251016165231_1180_2181.png

提到范立功,凡熟悉阜南文史者无不肃然起敬。身为阜阳市历史文化研究学会理事、阜南县历史文化研究协会主席,他数十载如一日,沉潜于本土文化的挖掘与梳理之中。从一草一木、一花一叶的细微观察,到古庙老桥、河川地貌的系统考证,皆倾注心力。尤其对县域内水系与文明的互动关系,他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堪称阜南地方文史研究的“活地图”与“守灯人”。

微信图片_20251016165231_1181_2181.png

阜南水网密布,润河、谷河、洪河、淮河穿境而过,如血脉般滋养着这片土地,也孕育出各具特色的流域文化。这正是范立功教学体系中的核心篇章。以润河水系为例,大润河、小润河、截润河、小草河、界南河、陶子河、阜地河、苗南河等支流纵横交错,串联起新村、柴集、田集、鹿城、赵集、会龙、王店孜、许堂、柳沟、焦陂、朱寨、张寨、黄岗、苗集等十余个乡镇。沿岸的水土风貌、饮食习惯、方言俚语与民俗传统一脉相承,历经岁月淘洗而风貌犹存,共同铸就了鲜明独特的“润河文化印记”,成为阜南文化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极。

微信图片_20251016165231_1182_2181.png

放眼谷河流域,主干与大清河、洪河分洪道相依并行,润泽王堰、方集、段郢、公桥、龙王、地城、于集、王化、苗集、黄岗、中岗等乡镇。这里的文化气质更添几分“河湾韵致”,节庆习俗别具风情,民间技艺代代相传,处处流淌着温润而质朴的乡土气息。而洪河与淮河流域则蜿蜒贯穿地城、洪河桥、王家坝、老观、曹集、郜台、中岗、黄岗、张寨等地,深受淮河文明与抗洪精神浸润,其文化既具水乡的灵秀,更蕴藏着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这一脉文化,既是历史的沉淀,更是精神的丰碑,在阜南文脉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微信图片_20251016165232_1183_2181.png

开班第一课,范立功以《为什么要开文史班》为题,从八个维度层层递进,深入浅出地阐释文史学习的深远意义。他由“文化”的基本分类切入,清晰界定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边界,帮助学员建立认知框架;继而剖析“学习历史的价值”,破除“历史无用”的偏见;再围绕“塑造身份认同与集体记忆”“守护真相、抵抗遗忘”“培育人文素养与正确价值观”“以史为鉴、预见未来”等主题,结合阜南本土案例娓娓道来——从润河畔古村落的兴衰变迁,到王家坝抗洪史诗的壮烈回响;从谷河边民俗活动的代代传承,到淮岸老手艺人的匠心坚守。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段段熟悉的记忆,让历史不再遥远,而是真切地走进了每一位学员的心中。 课堂上,学员们全神贯注,笔尖沙沙作响,不时与邻座低声交流感悟。“以前只知家门前有条润河,今日才明白,它竟串起了这么多乡镇,承载着如此厚重的文化。”一位老人课后动情表示,“范会长的课,把‘大历史’讲成了‘身边事’,听得懂、记得住,更燃起了我们作为阜南人的自豪与温情。”

微信图片_20251016165232_1184_2181.png

此次文史班新址开班的火爆盛况,不仅折射出老年群体对本土文化日益增长的认同与渴求,更彰显了地方文史在新时代教育场域中的强大生命力。未来,随着更多立足地域、贴近生活的文史课程持续推出,阜南的文化根脉将在银发课堂中不断延续、活化与升华,让更多人读懂家乡的来路,守护精神的归途。

(文/王瑞庆    摄/邵勤、余树国)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