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福荣民间故事和校园幽默十六则

日期:2019-01-30 19:35:09 浏览:

善行得福报(民间故事)


很早以前,某地有个叫和兰的年轻人,幼失爹娘,一直与风烛残年的祖父相依为命,日子过得极为拮据。为此,他决定去西天问问佛祖怎样才能改变命运。
和兰刚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就遭到了祖父的竭力反对。“绝对不行!路途那么遥远,再说爷爷也根本没有能力替你筹备盘缠。何况旅途险恶,万一你有个三长两短,让我怎么向你死去的爹娘交代呢?你还是打消这个念头吧。”
和兰听了祖父的话,仍然没有动摇决心。他跪下来求道:“爷爷,别阻拦我。没有盘缠,可以一路乞讨;行程漫漫,可以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只要我不倒下,相信总能见到佛祖的!”爷爷见他的态度特别坚决,料知劝他也是瞎子点蜡——白费功夫呢。于是,只得再三叮嘱他一路格外小心,把保重身体当作首要任务。就这样,和兰拜别了祖父,背起一个简单的行囊出发了……
一日,和兰经过一个果园。果农见他行色匆匆的样子,叫住他问道:“年轻小伙子,看你走得如此火急,意欲何往?”和兰听了,赶忙收住脚步,很有礼貌地答曰:“老伯,您好!我想到西天见佛祖,卜问前途……”果农一听,惊讶地说:“需要走十万八千里的路程,你凭双脚何时才能到达呢?”和兰脸露坚毅之色,说:“我不怕!今天走不到,还有明天;明天走不到,还有后天……相信总有一天是可以到达的。谢谢您的提醒!”果农见他说得有道理,便转换了话题:“你去见佛祖,能否顺便替我打听一下——我的果树为何种不活的原由吗?”一向热心肠的和兰爽快地答应了。
作揖辞别了果农,和兰继续赶路。走呀走呀,忽然看到前面的凉亭里坐着一位老叟。和兰见他一副愁眉苦脸的模样,不由得好奇。走近了,还分明听到了那老叟在长吁短叹。和兰忍不住问:“老丈心中有何烦恼?您不妨说出来呀。若是我能帮您一把,绝不袖手旁观。”那老叟见眼前的年轻人如此热心,就不再有所顾虑,一吐积郁:“不瞒你说,老朽有一闺女,又聋又瞎,找不到婆家,当长辈的能不省心吗?”和兰宽慰道:“这不是您的过错,您何必为此烦恼啊!我现在正往西天而去,准备去拜谒佛祖,得暇将您闺女的事情求助于佛祖,兴许神通广大的佛祖会大发慈悲,帮您了却一桩心愿。”老叟欠身站起,连忙说:“你这位后生真是古道热肠,多谢了!”
辞别老叟,和兰继续上路。来到海边,望着茫无边际的波涛,和兰显得忧心忡忡了。他自言自语道:“谁可以帮我过海呢?”这话恰巧被住在海底的龙王听见了,他立时浮出海面,对和兰说:“我知道你是前往西天卜问凶吉的,能否也帮我在佛祖面前讨个实信,我究竟什么时候可以升天成仙?如果你肯帮我,那你过海的事就包在我的身上了。”和兰一听,大喜过望。举手之劳可换得飞越汪洋,难道不算是大好事吗?
不久,和兰果真见到了佛祖。一番跪拜之后,和兰便将果农托付的事情讲给佛祖听,佛祖语调平静地说:“土层底下埋的是金银财宝,上面的果树哪能种得活呀?”和兰接着又问:“有位老叟的闺女又聋又瞎,有什么药物能治疗得吗?”佛祖一脸慈祥地回答:“让他不用担心,那闺女只要见了和兰你就不会再又聋又瞎了。”和兰虽然觉得难以相信,但还是有所期待地说:“若能如此,我的心里也就舒服多了。之后,和兰抛出了第三个要求:“龙说自己背人背了一世还无法升天,恳请您助一臂之力呢。”佛祖淡然笑道:“急什么!你去告诉他,只要肯把嘴里的宝珠吐出来给你,他即可能升天了!”
听了佛祖的话,和兰如释重负地吁了一口气,转身离去,竟把自己要问的事给忘了。
大海在望时,龙王早就等候在海边了。和兰让龙王先驮负自己去对岸,再把佛祖的话说了一遍。龙王相信和兰没有骗自己,便遵佛祖之意吐出了口中宝珠……佛祖的话果然应验了,龙王的身子像是被什么托举起来似的,冉冉而升腾空而去。
和兰继续大步流星地往回走。走到凉亭旁,见那老叟已等在那儿了,遂将佛祖之话相告。老叟听了,又惊又喜,为自己凭空捡了个乘龙快婿而捋髯大笑起来。在老叟的安排下,和兰娶了他的闺女为妻。说也奇怪,那闺女一接触到夫婿,奇迹一刹那间诞生了,老叟的闺女竟然睁开了眼睛,明亮的眸子眨巴着,漂亮极了。老叟之女问和兰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和兰告诉她——是龙珠的法力在起作用!
和兰为了早日把佛祖的话带给果农,遂携妻子上路了。当和兰再度出现在果园时,果农拉着他的衣袖说:“佛祖是怎么说的?”和兰答曰:“佛祖要你从掘地中找出答案。”果农照其话而行,原来土层底下埋的全是金银财宝。果农是个老实之人,他觉得没有和兰,就不可能挖到这么多的金银财宝,便决定慷慨地以半数相赠,报谢和兰求问之劳。尽管和兰推辞不受,果农总是不依。没办法,他只得领受果农的好意。有了这笔财富做资本,和兰一家很快彻底改变了原先一贫如洗的生活状况,日子过得幸福美满了!
善行必有福报,帮助别人往往都能快乐自己啊!


心平过海


心平乃一樵夫之名。他结庐山隈,住在自己搭就的茅棚里,与之相依为命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母。心平每天都上山去砍柴一担,然后挑到城里卖了,换回三升米,够其母子俩吃一天,从没剩余。可想而知,他们的生活是多么艰辛啊!
这一天,心平又上山去砍柴,捡到了一锭银子。令他感到奇怪的是银子上出现了这样一行字:心平过海,各分一半。心平再也没心思砍柴,他索性回家了。一进屋,便对母亲说:“妈,我今天捡到了一锭银子了。”心平的母亲听了,很是高兴:“你每天上山去砍柴,实在是太辛苦了!有此一锭银子,可以换回好多米哟。儿啊,你就多歇息几天吧!”心平听了,断然拒绝道:“不!那锭银子我是不可以一个人独吞的!”心平的母亲讶然了:“难道还有人也有份?”心平便把捡银子时的遭遇告诉了母亲。心平的母亲不无担忧地说:“那你准备到何处去找那个素不相识的过海呀?”心平说:“我也不知道。但我非要找到他不可!”母亲见他态度坚决,便缄默不语了。就这样,心平向邻居借来一些米交给母亲,启程找过海去了。
心平一路走来,一路打探。两三天过去了,依然没有一点眉目,可他并没有灰心与气馁,继续在找寻着。
第四天快近晌午时分,心平来到了一条河边,坐上了一只独木船。摆渡的把船上之人送到了对岸,每个人都会将一个铜板递了过去,这是渡船上的规矩。摆渡的一边收着铜板,一边笑着说:“慢走!”当心平刚要把铜板递过去时,不料脚未站稳踏板,铜板随着他的身子一侧而掉进河里去了,他人也险些要栽进水里了。心平带着歉意道:“我急于找人,失礼了,见谅!”“你要找何人?”看得出来摆渡的是个热心肠。心平见问,便说:“找一个名叫过海的人?”摆渡的一听,笑了:“您怎么不早说呢,我就是过海呀!”心平喜出望外。过海问:“吃过午饭了吗?”心平摇摇头实话相告:“未曾吃过!”过海便决定带心平回自己家去吃午饭。一路上,过海告诉心平,母亲是他惟一的亲人,他一家就靠他摆渡所得的钱维持生计。不知怎的,每天只能挣九个铜板,不多也不少……
不知不觉间来到过海家,也是一间茅棚。一进屋,过海便对老母说:“我带回了一位客人。”过海的母亲连忙沏茶招呼道:“这位后生,从哪儿来的?”心平说明了来意,过海忙说:“是您捡的银子,怎可平分给我一半?”心平诚恳地说:“既然是天意,我岂有不遵从之理?”心平过海两人各持己见,争执不下,竟惊动了土地公公。他化作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叟,拄着拐杖从外头进屋问:“你们为了何事争执不下?”心平与过海各诉道理。土地公公裁决道:“按天意行事,不会有错!”接着吩咐过海找来一把斧头,将银子置于门槛上剁。一斧下去,不偏不倚,恰好均分。不料那两半银子滚到庭院中直往泥土里钻去,霎时就不见了。过海埋怨不已。心平说:“拿锄头挖下去不就找回来了吗?”过海找来一把锄头,狠劲一挖,异声突迸。几锄下去,竟挖出了三大缸黄金三大缸白银,每只缸上都有心平过海的名字。
过海便要与心平均分这一笔意外之財,可是心平坚辞不受。这时,那位土地公公化成的老叟出来讲话了:“过海的做法是对的。如果不是你心平带着一锭银子来找过海,也就无法挖出这些黄金白银了。”心平也就欣然从之。
此后,心平过海两家结邻而居,都盖起了漂亮的楼房,娶来美妻,日子过得格外惬意!
好人得善报,这是上苍对有德者一种最值得咀嚼的安排!

 
刘老汉存钱
   

刘老汉自中年丧偶以来,一直不曾续弦。据说也少不了有毛遂自荐者替他热心张罗竭力撮合,结果均遭婉言谢绝,因为刘老汉无论如何都舍不得让子女们有丝毫的委屈呀!
刘老汉含辛茹苦地拉扯大两个儿子,直至他们成家立业了,从没享受过一时半刻的清福。尽管如此,他依然乐呵呵没有半句怨言。看着儿孙们渐渐长大了,一向深受乡邻敬重的刘老汉竟一反常态地订下了一条必须恪守的家规,两个儿子每月都得上交一笔赡养费。就这样,刘老汉拥有了平生第一张建行存折。
有无这张存折,对刘老汉本人来说,应该不会有多大区别。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身板硬朗就是最大的幸福。再说,刘老汉素来俭朴,不抽烟不喝酒,吃的是青菜淡饭,穿的是粗布衣衫,偶有伤风感冒也是不治而愈的。他平日只知道从早到晚地在田间干活,侍弄庄稼,种出来的菜吃不了,便装进板车里拉着沿街叫卖,或多或少会有些收入。逢年过节时,儿子们给的压岁钱就够他半年开销的了,刘老汉还需赡养费吗?奇怪的是他对儿子们按月给的那笔钱非常感兴趣,向来都是照收不误,心安理得受之。就算是儿子们在拆旧屋建新房的时候,也决不含糊。儿子与媳妇们没说什么,可外人都觉得这老头儿有些不近人情,因此对其讨厌者也不乏其人了!
刘老汉70岁那年,儿子与媳妇们很想为刘老汉好好庆贺一番。不料,刘老汉知晓了,执意不肯答允,居然毫不客气地把儿子们准备用来祝寿摆宴的两万块钱全都要了过去,也存进了建行。乡邻们纳闷了,私下里纷纷议论开了:“这怪老头对钱真贪啊,可平时却又那么节省,究竟图啥呢?”
随着儿子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刘老汉也总是水涨船高地收受赡养费。如此一来,存折上的数目便急剧增加……
刘老汉果真变得自私贪婪而又淡忘亲情了吗?不是的!新年伊始,刘老汉召来了两个儿子,说:“这些年来,外人一直对我误解不少,可你们始终对老父孝敬有加,令我既欣慰又感动!更可喜的是你们规规矩矩办事,堂堂正正做人,使老父也沾光不少。经过长期的素质考核,老父觉得很有必要对你们进行奖励!从今日起,我要改改家规,不再收受你们的赡养费。只要你们能做到勤劳务农诚实经商,或教子有方而成大器的,或为乡里树新风破旧俗的,皆可获得我给的一笔奖赏,从你们多年来一直为我供付的赡养费里支出。同时,我还要告诉你们一声,我准备捐出那笔你们曾想为我祝寿的的钱来为村文化娱乐中心添置一批图书购买一台彩电……”
……

 
相术不灵验


先前,某地有位相士,姓袁,因其相术精湛而遐迩闻名。他给成千上万的人看过相,几乎都众口一词地说灵验!为此,袁相士确实赚了不少的钱,家境日趋富裕。
一日闲着无事,袁相士便给自己的儿子看相。他端详许久,还是不敢下定结论。后来,对着相书反复揣度,不由得大吃一惊。原来依其子的相貌推断,非但不属于有寿之人,而且在这个世上最多只能活三个月了。一股怜悯之情顿时从袁相士的心底里升起……为了让儿子了无遗憾地走完人生中的最后一段旅程,袁相士用心良苦地遣儿子到其外婆家过些快乐日子。临行前,袁相士再三叮嘱:“儿啊,你此去以后,得记住要赶在三个月之前返家,切记,切记!”儿子虽不知个中原由,但欣然答应了。
袁子装束一毕,高高兴兴地出发了,一名稚气未脱的家童挑着行李紧紧相随。一路上,主仆俩说说笑笑,显得悠闲自在。当然,袁子压根儿不知道父亲的心思呢。
一天,薄暮时分,他们投宿一家村居旅馆。刚住下来,便隐隐听到隔壁有哀泣之声传来。袁子颇觉意外,遂拉起家童去看个究竟。走近时,始才发现一产妇怀抱着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坐在那里泪痕满面地哭泣着。旁侧站着个唉声叹气的男人,愁眉不展的。一看上去,就知道他在为某件事而犯愁呀!
袁子不禁动了恻隐之心,问道:“这位大嫂,为何悲啼?肯否告知?说不定在下也可以帮得上忙呢!”那产妇猛然抬起头,望着这位古道热肠宅心仁厚的青年,感激地说:“客官的好意,贱妾心领了。实不相瞒,家里已有好几个孩子了,贱妾惟恐无力再养活手中的这小子,送给他人,又觉得于心不忍,故此悲戚不已。不料惊动了客官,乞望见谅!”乐善好施的袁子听了,赶忙吩咐家童去拿银子。不一会儿,家童拿来了五十两银子递给袁相士的公子。袁公子面露不悦之色,说:“怎么不全都拿了过来?”家童委屈极了,撅起嘴唇道:“不留些盘缠,还能上路吗?”袁公子厉声阻止:“废话少说,再去拿!”家童犹豫不决了,袁公子催了又催,那家童碍于袁公子的情面,只得含泪再去拿剩下的五十两盘缠。袁公子把手里的一百两银子全都给了那对夫妇。那对夫妇坚辞不受,袁公子急了,他们才接了过去。夫妇俩感动得跪了下来,不住地磕头。袁公子扶起夫妇俩说:“你们无论如何都要养大这孩子。钱不够,再与我联络!”
一宿无话,翌日主仆俩又启程上路了。走饿了肚子,家童只得向人乞讨;夜间无钱住旅馆,便躺在街头或人家的屋檐底下打发过去,就这样,风餐露宿,千辛万苦地来到了外婆家。外婆看到了衣裳褴褛满脸尘垢的袁公子,心疼得不得了。她问明了袁公子落魄的缘由,也着实夸了他几句,便把他们主仆俩安顿了下来!
外婆对袁公子很宝贝,因此袁公子每天都过得快快乐乐的。不知不觉间,距离三个月之期近了。袁公子执意要回家,外婆见挽留不住,遂给他准备了一百两银子作盘缠。主仆俩上路后,观赏着一路风光,心情格外舒畅。一日午间,他们再次来到了那个乡村旅馆。家童正担心袁公子会把外婆馈赠的盘缠又送给了那对夫妇,便力劝他不可停歇,否则就会与他父亲爽约。哪知袁公子自有主见。进了旅馆,刚被安顿下来,他就携着全部银两去找那对夫妇了。夫妇俩见到袁公子,喜出望外,还要跪下来磕头表示感谢。袁公子疾走几步,拖住他们不让施礼。并再次将自己带来的盘缠赠给那对夫妇。那对夫妇千恩万谢的,袁公子见婴儿长得可爱,逗他说:“笑一笑给叔叔看吧……”
告别了那对夫妇,袁公子觉得自己的心境格外开阔,尽管主仆俩又要面临再度一路行乞的困窘,可他无怨无悔……
三个月之约到了,袁公子还没有回来,袁相士感到情况不妙,立时雇人一路找去,总是不见踪影。忽有一日,袁相士目瞪口呆地看着容光焕发的儿子带着那名乳臭未干的小家童跨进了门槛,纳闷极了,遂把小家童叫过一边仔细盘问。小家童毫不隐讳地将此番遭际和盘托出。袁相士终于恍然大悟了……
袁相士的相术也有不灵验的时候,可他心底里却有说不出的高兴啊!

 
老当家使计择儿媳


 在永嘉菇溪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某地有一对精明能干的夫妇,由于上了年纪,为了早日得到一位中意的“接班人”,决计从三个儿媳妇中进行遴选。于是老当家将三个儿媳召聚一处,讲明此事,让她们公平竞争。
在毫无异议的前提下,老夫妇遂将事先筹备好的一年之内的所需柴米一一移交与大儿媳,并特意嘱咐道:“居家过日子可不容易啊,你得多动脑子多费心思!”刚接手时,大儿媳妇欢天喜地;半年一过,便脸有忧色;到最后,简直被弄得焦头烂额了。幸亏老当家多了一个心眼,于暗处频频帮忙,才使大儿媳在试用期内勉强交差。轮到二儿媳“执掌家政”了,她与大儿媳半斤八两。先是“财大气粗”,让全家老老少少吃得饱嗝连连;渐渐地,家人的肚子受尽了委屈,纷纷提出了强烈的抗议。老夫妇知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只得不住地提醒,并隔三岔五地伸手给她解围。
老当家见平时嘴上抹了蜜似的大儿媳与二儿媳皆不是管家的料,心中不免惶急起来。三儿媳看在眼里,便对老夫妇说:“爸妈,你们别发愁呀,我自有办法让全家人每天吃得上饭,不至于会饿肚子的!”老夫妇叹了一口气说:“但愿如此!”
老夫妇把同样多的柴米移交到三儿媳之手后,依然是惴惴不安呐——这也难怪,前头的两个儿媳已让他们操碎了心,万一三儿媳还不争气,那就麻烦了!
聪明的三儿媳为了让两位老当家放心,便胸有成竹地将一年所需的柴米均分成三百六十五份,再从每份中取出少许积储起来,作为应急之用。老夫妇一见,立觉三儿媳与众不同,知道有备无虞这一生存之道呢。他们如释重负地说:“量入为出,以俭度日,何患之有?”
 此后,老夫妇果真不再操心了。一年下来,家中尚有剩粮余柴哩;而在这一年之中,家人们又何尝饿过肚子?三儿媳凭着自己出色的持家本领赢得了老当家的刮目相看。于是老夫妇当众宣布今后由三儿媳充任新当家!

不明出处


学生:“杜厦白裘”里的“杜”与“白”是什么意思?
老师:“杜”指的是诗圣“杜甫”;“白”指的是诗魔“白居易”啊!
学生:听您这么一说,我恍然大悟了。
老师:你恍然大悟了什么呢?
学生:原来杜甫与白居易都是有钱之人——住的是大楼房的,穿的是貂皮狐衣,能不说是富翁吗?
老师:不!其实那住的“厦”与穿的“裘”只不过是他们在诗文里的想象之物罢了。
学生:那也不碍事嘛,他们照样可以做精神上的富翁!
老师:你……
——有些自以为是的“聪明”推断却是颇富情趣的“错误”答案!

 
 
眼耳争能


眼:我比你更为厉害,信乎?
耳:凭什么呀?
眼:难道你没听说过“百闻不如一见”或“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这些成语吗?
耳:不!真正厉害的应该是我呀!
眼:凭什么呢?
耳:难道你没听说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一成语吗?
双方的理由似乎都很充足,自然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了。


推断有据


老师:“张冠李戴”是什么意思?
学生:姓张的帽子戴在了姓李的头上。
老师:比喻义又会是什么呢?
学生:情谊深厚呗!
老师:不!请你结合具体语境思考……其实,它的比喻义指的是弄错了对象搞错了事实!
学生:我坚决不同意您的说法!
老师:为什么呀?
学生:因为您说的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而非实质也。试想一下,他们这样互通有无不分彼此的做法不正说明了情谊深厚吗?再说了,谁愿意会把自己的帽子给别人戴的?万一对方的头上长了虱子,这岂不是害了自己跟着受罪么?!
——源于断章取义的夸夸其谈总是如此的理直气壮啊!


链接不当



刚学《伯牙绝弦》,老师问:“通过预习,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有!”一学生举手回答道。
“说给大家听听吧。”老师说。
“我隐隐觉得钟子期是个和尚,或为得道高僧。”那学生露出一脸得意的神色。
“理由呢?”老师显得很吃惊!
“因为我看过一些电影或电视剧里的和尚或得道高僧,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善哉,善哉’的。钟子期若不是和尚或得道高僧,为何会说‘善哉,峨峨兮若高山’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呢?”
老师听罢,无语了!
——是啊,链接不当会导致极为可笑的武断与误判!
 
 
习惯的力量


老师:“孤掌难鸣”会让你想到了什么?比如势单力薄啦……
学生:不!我没有您说的那个意思!
老师:你就说说自己的想法吧。
学生:对着“孤掌难鸣”,我会想——为什么会孤掌难鸣呢?孤掌难鸣又会是怎么样的?
老师:你的这种想法适宜于作文的审题或是对课文题目的一种解读方法嘛。
学生:您不是说它在很多时候都可以套用的吗?
老师:可问题的关键是你没有听明白我所说的意思呀!
学生:那您的意思会是什么呢?
老师:讲出孤掌难鸣的几个近义词呗。
学生:您直接说是让我讲几个近义词不就得了,干嘛要绕那么大的弯子?使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作文或课题的审视办法!
老师:……
——许多时候,我们都会被一种习惯的力量所束缚,在不知不觉间闹出了一些答非所问的笑话。
 
 
“情景体验”


某老师在教“神往”一词时,问学生:“你们有谁知道它的意思?”
“我觉得,它应该就是连做神仙的也很向往之意!”一学生抢答道。
老师显然不满足这个答案——为了让学生能在情景体验中过一把瘾,老师眨了一下眼睛,突然高兴地嚷了起来:“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明天要带你们去一趟拉萨,感受一下那里的……”
看到学生并没有如自己想象中的那种欢呼与迷醉的模样,老师不免有些失望了。她说:“我很纳闷呀!怎么几乎全是惊愕的表情呢?你们理当是身在教室而心早已飞到拉萨的那种状态才对,尽管这是一个无法实现的预设构想!“
教不得法,学必无措。把谎言引入了课堂,无异是在摧毁育人的根基!

 
成功与代价

一堂写作指导课上,老师为了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能在仔细观察中写好作文,便随手将摆于讲台的一个鱼缸打破了……
看着不得翻身的金鱼那一张一合的嘴巴,不少学生都能真实而又细腻地进行描述。显然,这位老师是成功的,她的脸上情不自禁地露出了一丝得意的神色。
坐在教室后边的一位听课老师不由得嗟叹道:“如果非得以牺牲金鱼为代价而才能上好这堂课的话,我觉得还是不要也罢,毕竟那条金鱼也是血肉连体的生命啊!”
——当你为自己的某一成功而感到沾沾自喜时,是否反省了这样做付出的代价过于惨重令人不屑?
 
“竭泽而渔”


老师:“竭泽而渔”会让你感悟到什么?
学生:我觉得“竭泽而渔”是一种最为明智的做法——试想一下,泽若过于深广,捕捞起来难免会有漏网之鱼。而一竭泽,不就可以把鱼悉数捞来吗?这样满载而归的,何乐而不为之呢?
老师:可你是否想过如此只图眼前之利益,日后还能有泽鱼可得么?
学生:那又有何妨?沧海桑田世事无常嘛,您敢保证泽鱼能留而不失?连眼前的机会都抓不住的话,还奢谈什么日后的利益?这岂不是傻子的作为?
老师:……
——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行事的态度必然是迥然有别!
 
褒蕴贬解


老师:“毛遂自荐”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学生:您的观点我不敢赞同……
老师:为什么?
学生:如果爱出风头的人也可以做我们的榜样,岂不会让我们变得愈发肤浅庸俗?
老师:难道你就没发现毛遂的胆气或魄力了……
学生:他当然有胆气或魄力啦,否则哪来的自荐之举!
老师:……
——当自信与勇敢被看成爱出风头时,最有说服力的言辞也是苍白的,徒然的!

 
答非所愿

老师:“班门弄斧”与“抛砖引玉”有什么区别?
学生:我认为抛砖引玉者怀着的是不切实际的侥幸心理;而班门弄斧者可谓是锐气可嘉的实力派。
老师:依据何在?理由可足?
学生:难道您不觉得抛砖引玉者很可怜——石头哪能跟玉石比价?这不是痴心妄想又是什么呢?除非遇上傻子才会有好运的出现吧!至于论及班门弄斧者,我觉得是大大可敬的,如果弄斧者不学无术,岂敢在鲁班面前疯耍?鲁班可是行家。再说了,耍斧子不是好玩的,万一伤了身子可咋办呀?因为他不怕嘛,有实力呗!
老师:……
学生:我说得对错吧?!
——粗浅的解读极易走向思维的误区,不可避免地要与实际真况发生可笑的冲突!

 
后觉之误
     
学生:老师,请您解释一下“文如其人”所揭示的道理吧。
老师:行!所谓“文如其人”的意思就是作者写出来的文章犹如其处世风格,有名副其实之称……
学生:这样的解读靠谱吗?
老师:人们都是如此提倡的,所以我敢保证这样的阐释应该不会有错。
学生:可我隐隐觉得……这与您原本的主张有冲突啊!
老师:怎么可能呢?我原本的主张是什么呀?
学生:您曾经说过“为人贵直,行文宜曲”嘛!
老师顿时缄默无语了——
现实生活中常会有这样的尴尬,自个儿说的话总是前后矛盾,牵扯到一处时才会发现彼此抵触互不相容!

 
喜恶有据

老师:人们为什么喜欢龙而讨厌蛇?
学生:龙会飞,而蛇只能爬。飞当然要比爬显得高明多了。
老师:那你有否想过龙乃虚构之物,而蛇却是真实存在的?
学生: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呀……我只是觉得读着《画龙点睛》的故事,就会思绪万千浮想联翩;而听着《画蛇添足》的寓言,便会滋生出一种遗憾加失落之感!
——的确,试图去改变一个人的天性是多么幼稚可笑啊!
 
 作者简介:陈福荣(1966年出生)小学高级教师,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 2002年获浙江省第十五届“春蚕奖”,2014年获得温州市第八届新闻奖教金奖(农村优秀教师称号;2018年获全国第七届优秀童谣三等奖;。现已出版文集《快乐的由来》、《一块小石子》、《太阳与路灯》等10多部,其中《稻草的对话》获第五届金骆驼奖,自2008年至今已获得永嘉县人民政府授予的文学艺术奖四次。寓言、格言、童谣、诗歌、读书征文等多次获奖,不少作品被选入权威版本。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A+
发布日期:2023-08-08 15:03:29  所属分类: 故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