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谋

日期:2021-04-22 09:49:36 浏览:

 水墨三合


1964年4月下旬,总参作战部向毛主席呈交一份秘密报告,主席看后彻夜难眠,忧虑不安地说:“我们不是帝国主义的参谋长,不晓得它什么时候要打仗呀。”
报告显示:敌对势力正在对我国构筑包围圈,北面、东面、东南面分别受到苏联、美国以及蒋介石集团的军事威胁,美国对南部沿海和越南的侦察、挑衅不断增加,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
同时,我国14个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全都分布在东北和靠近沿海,这些城市又集中了全国50%以上的机械、化学和国防工业。
一旦敌人突然对上述目标发动核打击,我国必将损失惨重,进而会使我们的社会经济陷入瘫痪甚至崩溃,后果不堪设想。
毛主席召集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常委开会,分析研究总参的报告,毛主席严肃地说:“看来原子弹时期,我们没有大后方不行嘛。我们得下决心搞三线建设呢。”
大家都同意主席的看法,于是中央决定把原先考虑的“三五”计划重点加入“三线建设”的内容,我国“三线建设”的序幕从此拉开。
然而,若干年后,在谈到“三线建设”成败得失时,有的人竟然疑惑:当年是不是把敌人威胁估计得过于严重,反应过度了?敌人不是也没有发动进攻吗?
言外之意是说“三线建设”错误判断形势,属于贸然决策。事实真是如此吗?敌人的威胁究竟到了什么程度?
1994年,美国一批满30年解密档案证实,1964年美国制定的对中国的打击方案已经到了可以付诸行动的程度。
美国利用间谍卫星、U-2侦察机识别出了中国存在罗布泊核基地和包头核工厂,确认中国即将在1964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美国高层非常恐慌,随即拟定了对中国实施打击的计划,主要就是对中国核设施进行常规空中突击;用战术核武器打击中国有价值目标等。
美国国务院甚至还起草了《针对共产党中国核设施直接行动的基础》绝密报告。报告提到:可以空投100人组成的破坏小组去中国核基地,突然制服那里的警卫部队并毁坏核设施,但报告也提到要完全彻底摧毁中国核设施很困难。
为何美国的阴谋最终没有付诸行动?因为美国的决策者经过评估后认为对中国不宣而战的核打击存在很大风险。随后美国通知蒋介石:轰炸罗布泊中共核基地太过冒险,美国将暂停该计划。
虽然美国的计划没有实施,但对中国来说也是箭在弦上,其危险性可想而知。
我国领导人当时是否掌握到了美国的绝密计划?事实证明,中国已经了解到美国准备对我国核设施突然打击。
1964年9月,正值美国最后讨论秘密计划时,周总理亲自主持有关会议,专题研究要不要按时进行原子弹爆炸。
会上有人建议,为避免敌人破坏后原子弹研究中断,应该等三线建成第二个核基地后再爆炸;也有人说压力总是有,应该按原计划在10月爆炸。
总理请示主席,主席说:“原子弹本来就是吓唬人的,不一定用。既然是吓人的,就早响为好。”于是,中国硬是顶着美国核打击的压力,爆炸了原子弹。

同时,我国的“三线建设”在苏联的军事威胁下再掀高潮。1969年,中苏珍宝岛武装冲突后,苏联密谋对中国实施核打击。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以国防部长格列奇科为代表,极力主张“一劳永逸消除中国威胁”的核打击计划;另一种建议只对中国核设施进行“外科手术”核打击,将其摧毁。
据1978年苏联叛逃美国的舍甫琴科(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透露:1969年8月,苏联已将准备核打击中国的考虑秘密通知了东欧有关国家。
只是后来在轰炸中国问题上,苏联领导层陷入严重分歧,最后勃列日涅夫冷静下来,暂时放弃了对中国核打击,取而代之用装备核武器的部队驻扎边境,对中国显示苏军实力。
尽管苏联对中国的核打击也没有发生,但是就当时苏联咄咄逼人的气势看,他们显然在朝这个方向谋划,核战争对中国来说的确是迫在眉睫。
8月中央紧急命令全国各地行动起来,要随时歼灭来犯之敌。9月,毛主席发出伟大号召:“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反对任何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特别要反对以原子弹为武器的侵略战争!”
同时,中国也采取了预防和对抗措施,大城市人口紧急疏散,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也疏散往南方;中国进行了地下核试验和氢弹实用化实验,以对苏联反威慑。
由此看来,我国的“三线建设”的确是在美国、苏联的核战争威胁而进行的,并非无的放矢。
其实,党中央毛主席也有战争打起来和打不起来两种考虑。即便美、苏当年只是核战争威胁而没有实施,我国也不得不做应对工作。否则,一旦敌人错估形势,失去理性,发动疯狂的核战争,我们面临的将是灭亡的危险。
有研究显示,中国从1840年至1945年间,遭遇到7次强敌入侵,平均每间隔不到15年就遭遇一次外敌入侵。
建国后美国对朝鲜、越南的侵略又将中国卷入其中。因此,面对国际国内形势,中国不可能没有紧迫的备战行动。
把“三线建设”说成是反应过度,甚至说成决策失误,就是典型的历史虚无观点,我们要坚决摒弃和反对这种观点。
 
编辑:田力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A+
发布日期:2023-08-08 15:03:29  所属分类: 教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