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明显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迅速发展,高龄老人、空巢老人逐渐增多,这给养老、家庭、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都带来诸多问题,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如何积极应对,把不利因素转化为积极优势。本文结合颍东区人口现状,老龄化程度,提出应对措施、策略及建议,以求探索构建一个即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的养老服务体系,又能适应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养老服务模式。使老年人安度晚年,健康长寿。
关键词:老龄化、人口趋势,措施、建议.
1、人均寿命的延长。现在没有战争、饥荒、在和平的年代生活,吃不愁、穿不愁,没有心理压力,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人的寿命必然会延长。
据统计年鉴显示2019年底颍东区人口总户数16.43万户,户籍人口66.66万人,男性34.73万人,女性31.92万人,到2020初户籍人口671324人,比上年末增加4765人,从人口年份的对比不难看出,人的平均寿命普遍在延长,据调查,插花镇就有百岁以上老人14人,老庙镇李土桥村马庄东队5年内才有六人去世。可见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在加剧。
2、我国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从而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出生在50年代中后期的人差不多都赶上了计划生育,城镇一孩化,农村独女户才能生二胎,有胆大偷生的,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公职人员受党纪政纪处罚,开除公职,农民及其他人员罚款,有人编成顺口溜:“宁愿血流成河,也不叫多生一个,喝药不夺瓶,上吊不解绳,死了也个熊。房子给你扒,土垃给你拉,不生男孩不回家”造成男女比例失调,有的地方搞“三铁政策”即“铁的手腕、铁的纪律、铁石心肠”拉牛扒房,搞得倾家荡产,在这种极左的计划生育高压态势下,谁还敢多生,去碰红线,强硬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儿童比例缩小,老年比例不断加大。加之目前物价的不断飞涨,人们生活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变快,育儿费用不断加码,上幼儿园每年没有几千元都不行,上小学费用就更高了,除了学校的正常费用,还要负担课外的兴趣爱好辅导班的费用,培养一个孩子,从幼儿到上学,成家结婚需要200万元,现在娶媳妇要彩礼,盖房结婚是一大笔钱,谁还敢多生,谁还愿意多生。再说,现在入托上学都难。原来一个大队都有一所小学,现在几个村连一所学校都没有了,再拿老庙镇为例,原来全镇19所村小,现在只有9个,难怪有人说,过去是穷生,越穷越生,现在叫生不生,甚至有的一个孩子都不要。这不就更加剧了新生儿的出生率。
3、经济发展伴随着人口流动迁移的经常化,正常化,青壮年多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造成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口老化,老年人的集中化,尤其是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更明显,许多家庭成为“空巢”老人家庭。颍东区老庙镇李土桥村现有人口3597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人570人,占总人口15.92%。60——69岁188人,男87人,女101人,70——79岁,212人。男97人,女115人,80——89岁,男50人,女34人,90——99岁20人,男8人,女12人,100岁以上4人,五保老人30人,失能老人11人,半失能7人,空巢老人39人。有高血压的老人289人、有糖尿病的89人。近些年来,村子发展了,乡村振兴了,反而养老成了问题。一些年轻人外出打工去了,家里剩下的都是一些留守儿童和老人,稍微年轻一些的老人还要负担老老人和孙子们,有的还要下地种田,收割庄稼,累的苦不堪言,干活回来后,还要为老老人和孩子们做饭洗衣,看管晚辈们做作业,安排他们睡觉。儿女们外出挣钱,就像候鸟,不到春节都不回来一趟,更苦的是那些有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失能、半失能,孤寡残疾老人,有孝心的儿女利用节假日还能回来看望父母和爷爷奶奶,带点好吃的,临走丢几个零花钱,安慰一下老人们,尤其是那些没有孝心的儿女,有的外出几年都不回来,好长时间连个慰问电话都没有,惹得老人焦急上火,他们却在外逍遥自在,不问老人死活的大有人在。据了解这个村百分之九十的青壮年都奔向了十分繁华的大都市,“空巢”老人、孤独老人,留守儿童增多。正像专家认为,中国未来养老问题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三、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生活、家庭矛盾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对政府、社会压力增大。
我国的政策将养老金划分为政府和企业两部分责任,原则上主要是依靠社会养老的现代社会。而人口老龄化就意味着政府和企业的压力大大增加。尤其是在企业中,退休人员越来越多,使企业发放退休工资成为一大压力,绩效不好的企业时常不能按时发放,而更多的老年退休金是分属于社保管理,由于退休人员每年都有增加的情况下,社保财政经常出现赤子现象。为了保障退休人员的工资按时发放这就又加大了在职人员缴纳退休养老保险的压力,即使这样,也常常会出现退休金发放推迟或不到位的现象。这不仅加剧了退休人员的矛盾,而且破坏了社会的和谐极其不安定的因素。而处于农村户口管辖的老人由于农村社保体系不完善,许多农村老人没有养老保障。
(二)、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用必然增加。虽然现今社会环境与以往有所改善,但老年人患病率还是居高不下,尤其是一些长远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老年人群占相当高的比率,这就给医疗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一些家庭中,由于养老问题产生的家庭矛盾长期化,造成老人心理障碍,得精神疾病的老年人居多,这不仅给社会,也给家庭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麻烦。
(三)人口老龄化对人口质量的影响。作为一个群体都有内在的发展规律,老年群体由于身体机能素质的下降,生存的质量相对于年轻群体是弱化的,而对整个社会人群来说,人口质量呈现出下降趋势,由于人老了,身体跟不上,记忆力减退,思想、智慧、方法都跟不上日益加快的生活步划,导致人口质量的下降。
(四)人口老龄化对人口健康的影响。人口健康的标志,指的是整个人口的机能,即包括青壮年、儿童、也包括老年群体。人老了好生病,有性子,好较劲,有人把老人称为“老小孩”,就是这个道理,老小老小,就要多体贴,多关心、多慰藉。人老体弱多病,这是老年人的普遍现象,由此可见,老龄人口对人口健康不容忽视。
(五)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光吃不做,不是老年人的本能,有身体强壮的老年人还能为社会家庭服务,发挥余热,做贡献。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老人只能动嘴,不能动腿,一天三顿等吃等喝等死。有人把他们称为活着的灵魂,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他们年轻时的大有所为,人老了势必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格局。
(六)人口老龄化对家庭结构变化的影响。去年,我们对全区人口结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从调查情况看,家庭结构的变化对老年人的影响很大。
1、家庭规模的缩小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
以调查中的该区插花镇毛桥村为例。该村总人口6304人,60岁以上的老人就高达964人,其中男460人,女的504人,占总人口数的15.3%,80以上老人148人,90岁以上的20人。2018年1300多户,2020年1400多户,原来一家三口、五口、十口、八口的家庭,现在由于儿女成家,外出打工,有的一个家庭能分割成几个家庭,代际关系越来越明显。在养老问题上,年轻老人养老老人,多半60、70岁左右的老人父母都健在,孙子辈的很少过问,压力都在父母身上。家庭没有隔代老人的,也都分家另住,外出打工挣了钱,多数都在城市买了房,买了车,一般很少回乡,由于对老人 的过问减少,老人的生活必然受到影响。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自己做做饭,买买菜,洗洗衣服,马马虎虎还行,行动不便,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或是空巢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受到的影响就更大了,尤其可见,家庭结构的变化,对老年人的影响极大。
2、核心家庭模式的分化对老年人精神慰藉的影响。
传统的父母在不远游,父母是家庭的核心,父母在那,家就在那已成了空话。儿女大了远走高飞,他们的家庭和谐是两人世界,最多是三人小家庭。现在国家推行二孩计划,可多数只要一个孩子,有的还不要孩子,由于孩子们各奔前程,有的远渡重洋,老人的精神慰藉受到限制,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当面问长问短、当面体贴安慰远比一个电话、一个微信视频强的多。多数家庭成了空巢老人,身体好的伴侣还可以互相照顾,一般有疾病有身体问题的老人就更困难了,人老了需要的是家庭关怀,老小老小,老了就小了,必须要哄,哄也是一种手段的慰藉。一句良言暖三 冬,多给予老人精神上的慰藉最关键,这种核心家庭模式的分化对老人的生活、精神慰藉都至关重要。
3、家庭功能的变化对经济供养水平的影响。
家庭成员是家庭核心的细胞。父母年轻是主宰家庭的栋梁人物,行使经济大权,经济功能的依附权比较集中,一旦有大家庭变成小家庭,家庭功能的缺失和退化,直接导致老人经济供养水平的下降。俗话说,一代只有一代亲,孙子辈的虽有赡养义务,有父母在,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堂而皇之的理由。家庭功能的变化影响了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结构的多变,老人的经济来源成了不确定的因素,有孝心就给,多少不固定,有的由于其他因素,加之没有硬性规定,给也行,不给也没人问津,老人的经济短缺,生活就要受到一定影响,农村老人一无工资,二无收入,全靠家庭成员支助,一旦失去经济源泉,就会断流,可见经济供养水平直接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提升。
4、家庭消费水平的变化对老年人生活照料水平的影响。
乡村振兴后,不少家庭节俭观念开始淡薄,消费理念不断增强,攀比思想比较严重。有车有房,还要好车好房,从小房到大房,不断更新。从农村到城市,有的还从小城市到大城市落户,女人们穿戴比较讲究,有的比城里人还会打扮,买高级化妆品,做按摩,搞皮肤保养,按理说,他们腰包鼓了,老人的生活照料水平应该提高。恰恰相反,家庭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增强,并没有给老人带来实惠和更高的生活红利。往往一些家庭成员只图自己一时的快乐,却忘记了家里还有老人。调查中,有人告诉我们,在一家三口的刘姓人家,儿子媳妇外出打工,挣了钱,接手一家小企业,天天在外吃喝玩乐,一位老母亲从农村接去后,3天都不见一面,据她自己说,到城里还不如在农村,天天关在屋子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寂寞死了。可想而知,老人的生活都没人照顾,还谈得上精神慰藉吗?这些人越有钱,想到的越是自己,考虑的是如何花钱,如何消费,害苦的还是老人。这是一般家庭的老人,而对留守老人来说,由于留守老人群体呈多元化趋势,留守老人的问题更呈多元性,身体状况好的老人,不需要儿女们照料,生活能自理,想吃啥做啥,想去那去哪,活得有质量,感到幸福美满,半自理的或不能自理的老人因手中有钱,心中不慌,有的因有房屋遗产,是儿女们的一种念想,活的也很坦诚自在,一位老人形象地说:“人老了要有三宝。即:老伴、老窝、老本”活的才有滋味,腰杆子才硬。只有那些没钱,没家产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处处需要人照顾,儿女忙,苦不堪言。媳妇给脸子看是常事。从颍东农村养老的现状来看,不难看出养老问题的症结所在。
(七)、人口老龄化对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现在的养老模式多种多样,有居家养老、公寓养老、外出旅居养老、智慧养老、互助养老等等,从我们颍东区目前的养老模式来看,多数倾向于家庭养老和公寓养老。为了切实掌握颍东区老年人和老年服务机构基本情况,区老年协会组织了一次有1000余人参加的较大规模的调研活动。目前,全区有正常运转的养老机构20多家,总床位接近3千个,但入住人数不足2千,入住率达不到60%,其中公办敬老院13家,床位1161个,入住781人,入住率67.3%,民营老年公寓7家床位443个,入住330人,入住率22.9%,还有已基本建成尚未投入使用的老年公寓(敬老院)6家,计划床位1190个,在建的两家,规划床位40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新型养老服务机构正在积极运作。较好的弥补了养老的运行机制。
《二》就动态而言,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年轻人一股脑地涌向城市,去年在走访慰问农村老人时,从一个村东头走向村西头,没见一个年轻人,留下的只是儿童和老人,人称“二八式”。农村老人成了空巢老人,不仅无人照顾,有的老人还要帮助儿女们照顾孙子、外孙。城乡老龄化的程度正在加剧。而农村更要高于城市。
《三》、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赡养义务加重,对消费,家庭经济都受到一定的冲击。据调查乌江镇一个村庄有劳动能力的比率较前下降30%,老年比例占17.8%,独生子女户、二女户占10%,家庭养老若没有社会的参与,家庭是不可能担当起来的。人老了,为给老人补充能量,无形中增加了消费投入,对有工资的小夫妻两还好,无工资无收入的家庭,那真叫雪上加霜,困难重重,小两口不外出打工不行,不能维持家庭的日常开支,外出打工,又不放心老人,进退两难,俗话说,忠孝不能两全,因而,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就显得对老人关心不够,照顾不周,有薄孝道礼仪,被社会责骂。不是不孝,而是敬意不到,多数来源于家庭负担太重。如何解决,必须依靠社会,开办养老产业,增加就业机会,让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社会养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养老保险,它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经济保障,二是社会服务,敬老院、养老院、托养所、老年公寓等一系列地社会服务机构,切实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社会参与和生活照料。
《四》、高龄人口增多,三世健在的家庭比例增大。一般情况,城市高于农村,多年前,城市生活条件远远好于农村,文化生活娱乐也好于农村,因此,人的寿命就长,多数家庭是三代同堂,党的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好了,不仅大多数家庭三代同堂,还有的四代同堂,有叫太爷、太奶的稠糊的。当然,人口老龄化在初始阶段,老人比例上升,少儿抚养比例下降,劳动年龄比例上升,这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编辑:傅友君
关键词:老龄化、人口趋势,措施、建议.
- 颍东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 形成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 人口惯性导致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
1、人均寿命的延长。现在没有战争、饥荒、在和平的年代生活,吃不愁、穿不愁,没有心理压力,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人的寿命必然会延长。
据统计年鉴显示2019年底颍东区人口总户数16.43万户,户籍人口66.66万人,男性34.73万人,女性31.92万人,到2020初户籍人口671324人,比上年末增加4765人,从人口年份的对比不难看出,人的平均寿命普遍在延长,据调查,插花镇就有百岁以上老人14人,老庙镇李土桥村马庄东队5年内才有六人去世。可见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在加剧。
2、我国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从而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出生在50年代中后期的人差不多都赶上了计划生育,城镇一孩化,农村独女户才能生二胎,有胆大偷生的,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公职人员受党纪政纪处罚,开除公职,农民及其他人员罚款,有人编成顺口溜:“宁愿血流成河,也不叫多生一个,喝药不夺瓶,上吊不解绳,死了也个熊。房子给你扒,土垃给你拉,不生男孩不回家”造成男女比例失调,有的地方搞“三铁政策”即“铁的手腕、铁的纪律、铁石心肠”拉牛扒房,搞得倾家荡产,在这种极左的计划生育高压态势下,谁还敢多生,去碰红线,强硬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儿童比例缩小,老年比例不断加大。加之目前物价的不断飞涨,人们生活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变快,育儿费用不断加码,上幼儿园每年没有几千元都不行,上小学费用就更高了,除了学校的正常费用,还要负担课外的兴趣爱好辅导班的费用,培养一个孩子,从幼儿到上学,成家结婚需要200万元,现在娶媳妇要彩礼,盖房结婚是一大笔钱,谁还敢多生,谁还愿意多生。再说,现在入托上学都难。原来一个大队都有一所小学,现在几个村连一所学校都没有了,再拿老庙镇为例,原来全镇19所村小,现在只有9个,难怪有人说,过去是穷生,越穷越生,现在叫生不生,甚至有的一个孩子都不要。这不就更加剧了新生儿的出生率。
3、经济发展伴随着人口流动迁移的经常化,正常化,青壮年多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造成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口老化,老年人的集中化,尤其是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更明显,许多家庭成为“空巢”老人家庭。颍东区老庙镇李土桥村现有人口3597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人570人,占总人口15.92%。60——69岁188人,男87人,女101人,70——79岁,212人。男97人,女115人,80——89岁,男50人,女34人,90——99岁20人,男8人,女12人,100岁以上4人,五保老人30人,失能老人11人,半失能7人,空巢老人39人。有高血压的老人289人、有糖尿病的89人。近些年来,村子发展了,乡村振兴了,反而养老成了问题。一些年轻人外出打工去了,家里剩下的都是一些留守儿童和老人,稍微年轻一些的老人还要负担老老人和孙子们,有的还要下地种田,收割庄稼,累的苦不堪言,干活回来后,还要为老老人和孩子们做饭洗衣,看管晚辈们做作业,安排他们睡觉。儿女们外出挣钱,就像候鸟,不到春节都不回来一趟,更苦的是那些有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失能、半失能,孤寡残疾老人,有孝心的儿女利用节假日还能回来看望父母和爷爷奶奶,带点好吃的,临走丢几个零花钱,安慰一下老人们,尤其是那些没有孝心的儿女,有的外出几年都不回来,好长时间连个慰问电话都没有,惹得老人焦急上火,他们却在外逍遥自在,不问老人死活的大有人在。据了解这个村百分之九十的青壮年都奔向了十分繁华的大都市,“空巢”老人、孤独老人,留守儿童增多。正像专家认为,中国未来养老问题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 、生活条件的改善导致人口老龄化。人口寿命的延长,无形中又加快了人口老龄化。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全面提升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在城镇居住的家庭多数有房有车、农民工安家在城里,不比城里人差,农村脱贫奔小康,乡村振兴,实现了城镇化。插花镇毛桥村一栋栋整齐划一的6层楼群建设展示了乡村之美。成为全省示范的高标准现代化新农村,水泥路面,中心广场,户外电子屏,绿化带无不显示出城镇化建设的腾图。尽管这里的条件十分优越,但养老问题十分突出。该村总人口6304人,60岁以上的老人就高达964人,其中男460人,女的504人,占总人口数的15.3%,80以上老人148人,90岁以上的20人,居家养老又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三、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生活、家庭矛盾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对政府、社会压力增大。
我国的政策将养老金划分为政府和企业两部分责任,原则上主要是依靠社会养老的现代社会。而人口老龄化就意味着政府和企业的压力大大增加。尤其是在企业中,退休人员越来越多,使企业发放退休工资成为一大压力,绩效不好的企业时常不能按时发放,而更多的老年退休金是分属于社保管理,由于退休人员每年都有增加的情况下,社保财政经常出现赤子现象。为了保障退休人员的工资按时发放这就又加大了在职人员缴纳退休养老保险的压力,即使这样,也常常会出现退休金发放推迟或不到位的现象。这不仅加剧了退休人员的矛盾,而且破坏了社会的和谐极其不安定的因素。而处于农村户口管辖的老人由于农村社保体系不完善,许多农村老人没有养老保障。
(二)、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用必然增加。虽然现今社会环境与以往有所改善,但老年人患病率还是居高不下,尤其是一些长远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老年人群占相当高的比率,这就给医疗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一些家庭中,由于养老问题产生的家庭矛盾长期化,造成老人心理障碍,得精神疾病的老年人居多,这不仅给社会,也给家庭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麻烦。
(三)人口老龄化对人口质量的影响。作为一个群体都有内在的发展规律,老年群体由于身体机能素质的下降,生存的质量相对于年轻群体是弱化的,而对整个社会人群来说,人口质量呈现出下降趋势,由于人老了,身体跟不上,记忆力减退,思想、智慧、方法都跟不上日益加快的生活步划,导致人口质量的下降。
(四)人口老龄化对人口健康的影响。人口健康的标志,指的是整个人口的机能,即包括青壮年、儿童、也包括老年群体。人老了好生病,有性子,好较劲,有人把老人称为“老小孩”,就是这个道理,老小老小,就要多体贴,多关心、多慰藉。人老体弱多病,这是老年人的普遍现象,由此可见,老龄人口对人口健康不容忽视。
(五)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光吃不做,不是老年人的本能,有身体强壮的老年人还能为社会家庭服务,发挥余热,做贡献。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老人只能动嘴,不能动腿,一天三顿等吃等喝等死。有人把他们称为活着的灵魂,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他们年轻时的大有所为,人老了势必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格局。
(六)人口老龄化对家庭结构变化的影响。去年,我们对全区人口结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从调查情况看,家庭结构的变化对老年人的影响很大。
1、家庭规模的缩小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
以调查中的该区插花镇毛桥村为例。该村总人口6304人,60岁以上的老人就高达964人,其中男460人,女的504人,占总人口数的15.3%,80以上老人148人,90岁以上的20人。2018年1300多户,2020年1400多户,原来一家三口、五口、十口、八口的家庭,现在由于儿女成家,外出打工,有的一个家庭能分割成几个家庭,代际关系越来越明显。在养老问题上,年轻老人养老老人,多半60、70岁左右的老人父母都健在,孙子辈的很少过问,压力都在父母身上。家庭没有隔代老人的,也都分家另住,外出打工挣了钱,多数都在城市买了房,买了车,一般很少回乡,由于对老人 的过问减少,老人的生活必然受到影响。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自己做做饭,买买菜,洗洗衣服,马马虎虎还行,行动不便,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或是空巢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受到的影响就更大了,尤其可见,家庭结构的变化,对老年人的影响极大。
2、核心家庭模式的分化对老年人精神慰藉的影响。
传统的父母在不远游,父母是家庭的核心,父母在那,家就在那已成了空话。儿女大了远走高飞,他们的家庭和谐是两人世界,最多是三人小家庭。现在国家推行二孩计划,可多数只要一个孩子,有的还不要孩子,由于孩子们各奔前程,有的远渡重洋,老人的精神慰藉受到限制,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当面问长问短、当面体贴安慰远比一个电话、一个微信视频强的多。多数家庭成了空巢老人,身体好的伴侣还可以互相照顾,一般有疾病有身体问题的老人就更困难了,人老了需要的是家庭关怀,老小老小,老了就小了,必须要哄,哄也是一种手段的慰藉。一句良言暖三 冬,多给予老人精神上的慰藉最关键,这种核心家庭模式的分化对老人的生活、精神慰藉都至关重要。
3、家庭功能的变化对经济供养水平的影响。
家庭成员是家庭核心的细胞。父母年轻是主宰家庭的栋梁人物,行使经济大权,经济功能的依附权比较集中,一旦有大家庭变成小家庭,家庭功能的缺失和退化,直接导致老人经济供养水平的下降。俗话说,一代只有一代亲,孙子辈的虽有赡养义务,有父母在,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堂而皇之的理由。家庭功能的变化影响了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结构的多变,老人的经济来源成了不确定的因素,有孝心就给,多少不固定,有的由于其他因素,加之没有硬性规定,给也行,不给也没人问津,老人的经济短缺,生活就要受到一定影响,农村老人一无工资,二无收入,全靠家庭成员支助,一旦失去经济源泉,就会断流,可见经济供养水平直接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提升。
4、家庭消费水平的变化对老年人生活照料水平的影响。
乡村振兴后,不少家庭节俭观念开始淡薄,消费理念不断增强,攀比思想比较严重。有车有房,还要好车好房,从小房到大房,不断更新。从农村到城市,有的还从小城市到大城市落户,女人们穿戴比较讲究,有的比城里人还会打扮,买高级化妆品,做按摩,搞皮肤保养,按理说,他们腰包鼓了,老人的生活照料水平应该提高。恰恰相反,家庭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增强,并没有给老人带来实惠和更高的生活红利。往往一些家庭成员只图自己一时的快乐,却忘记了家里还有老人。调查中,有人告诉我们,在一家三口的刘姓人家,儿子媳妇外出打工,挣了钱,接手一家小企业,天天在外吃喝玩乐,一位老母亲从农村接去后,3天都不见一面,据她自己说,到城里还不如在农村,天天关在屋子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寂寞死了。可想而知,老人的生活都没人照顾,还谈得上精神慰藉吗?这些人越有钱,想到的越是自己,考虑的是如何花钱,如何消费,害苦的还是老人。这是一般家庭的老人,而对留守老人来说,由于留守老人群体呈多元化趋势,留守老人的问题更呈多元性,身体状况好的老人,不需要儿女们照料,生活能自理,想吃啥做啥,想去那去哪,活得有质量,感到幸福美满,半自理的或不能自理的老人因手中有钱,心中不慌,有的因有房屋遗产,是儿女们的一种念想,活的也很坦诚自在,一位老人形象地说:“人老了要有三宝。即:老伴、老窝、老本”活的才有滋味,腰杆子才硬。只有那些没钱,没家产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处处需要人照顾,儿女忙,苦不堪言。媳妇给脸子看是常事。从颍东农村养老的现状来看,不难看出养老问题的症结所在。
(七)、人口老龄化对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现在的养老模式多种多样,有居家养老、公寓养老、外出旅居养老、智慧养老、互助养老等等,从我们颍东区目前的养老模式来看,多数倾向于家庭养老和公寓养老。为了切实掌握颍东区老年人和老年服务机构基本情况,区老年协会组织了一次有1000余人参加的较大规模的调研活动。目前,全区有正常运转的养老机构20多家,总床位接近3千个,但入住人数不足2千,入住率达不到60%,其中公办敬老院13家,床位1161个,入住781人,入住率67.3%,民营老年公寓7家床位443个,入住330人,入住率22.9%,还有已基本建成尚未投入使用的老年公寓(敬老院)6家,计划床位1190个,在建的两家,规划床位40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新型养老服务机构正在积极运作。较好的弥补了养老的运行机制。
- 人口老龄化的分析。
《二》就动态而言,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年轻人一股脑地涌向城市,去年在走访慰问农村老人时,从一个村东头走向村西头,没见一个年轻人,留下的只是儿童和老人,人称“二八式”。农村老人成了空巢老人,不仅无人照顾,有的老人还要帮助儿女们照顾孙子、外孙。城乡老龄化的程度正在加剧。而农村更要高于城市。
《三》、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赡养义务加重,对消费,家庭经济都受到一定的冲击。据调查乌江镇一个村庄有劳动能力的比率较前下降30%,老年比例占17.8%,独生子女户、二女户占10%,家庭养老若没有社会的参与,家庭是不可能担当起来的。人老了,为给老人补充能量,无形中增加了消费投入,对有工资的小夫妻两还好,无工资无收入的家庭,那真叫雪上加霜,困难重重,小两口不外出打工不行,不能维持家庭的日常开支,外出打工,又不放心老人,进退两难,俗话说,忠孝不能两全,因而,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就显得对老人关心不够,照顾不周,有薄孝道礼仪,被社会责骂。不是不孝,而是敬意不到,多数来源于家庭负担太重。如何解决,必须依靠社会,开办养老产业,增加就业机会,让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社会养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养老保险,它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经济保障,二是社会服务,敬老院、养老院、托养所、老年公寓等一系列地社会服务机构,切实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社会参与和生活照料。
《四》、高龄人口增多,三世健在的家庭比例增大。一般情况,城市高于农村,多年前,城市生活条件远远好于农村,文化生活娱乐也好于农村,因此,人的寿命就长,多数家庭是三代同堂,党的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好了,不仅大多数家庭三代同堂,还有的四代同堂,有叫太爷、太奶的稠糊的。当然,人口老龄化在初始阶段,老人比例上升,少儿抚养比例下降,劳动年龄比例上升,这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和建议。
- 建立健全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
- 建立健全老年法规体系,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老年人容易上当受骗,现在的网络时代,电信诈骗、消费欺诈手段翻新,防不胜防,尤其是医疗诈骗,依托的巧嘴能言,把老人说的动心,钱花了,还不知道上当了。有的抓住老人的消费心理,给点小产品,花了大价钱,购药养身,病没吃好,反而身体搞垮了,因此,要加大执法力度,进一步健全保护老年人的法律体系。
- 建立安老养老安全网。老年信息实行网格化,就像智能养老那样,按一下按钮,服务员就到了,要啥送啥,老人的需求进入安全网,只要在手机微信上一扫码,人头闪烁,服务机构按需服务,这样既安全又方便,可以说是老年人的首选。
- 、鼓励生育三胎正常化。如果出生率上不来,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由此、党和政府要尽快出台鼓励三孩生育政策法规,地方政府要积极配合,给予三胎更多的优惠政策,比如,入托,上学、工作等一系列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使他们生的安心,养的放心。在政治层面上,要制定全区人口规划蓝图,强化养老政策,积极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在社会层面上,弘扬尊老爱幼传统,多角度、多方位地开辟养老渠道,在产业层面上,要发展养老服务产业,老年人是可开发的有效资源,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开发老年消费市场,健全健康服务体系,更好地为老年群体服务。
- 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大力推行居家为主的养老模式,建立健全居家服务网络,加强对孤寡老人、空巢老人、五保老人、失能老人、半失能老人、残疾老人的生活照料和各项服务。统筹发展机构养老服务,加快发展老年人护理康复服务。在社会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加强老年人的法制建设,切实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重视农村老龄工作,形成三级老年机构全覆盖,积极推进老年事业的蓬勃发展。
- 切实加强护理人员队伍建设。从调查的情况获知,全区有近40家的养老机构,真正获得专业护理资格的人员不多。多数是通过招聘而来的下岗人员和农村打工人员。女护理人员多于男护理人员。年龄都是50左右的,有的地方还有近60岁的。《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加强老龄学科教育和 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为适应老龄事业的发展,适应不断增长的养老需求,老年服务机构,要选派年轻,愿意为老服务的有作为的人员到大专院校进行专业培训,取得上岗资格后,进养老服务机构开展为老服务工作。努力打造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养老护理专业队伍,使养老服务水平有一个大的提升。
- 要切实改善养老环境,合理收费标准,使老人能住得进,住着安心,家庭放心。要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环境,扩大服务项目,处处为老人着想,精心护理,呵护,把老人当亲爹亲娘对待,才能提升入住率。
编辑:傅友君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