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阳颍河文学青年协会暨《文峰报》始末

日期:2020-10-14 08:47:20 编辑:hd888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阜阳民间文学社团

( 朱竹/文)

      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文学青年写了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会兴奋得骑着自行车满城兜圈寻同道。然而,在那个载体极少的年代,他们的作品却几乎无处发表。于是,民间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横空出世。阜阳,这块古老大地上的“文青”们也不甘落后,各县市几乎都有了文学社团,颍河文学青年协会是其中较有影响力的之一。

  颍河文学青年协会,前身是颍南文学青年协会,是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文学被称为神圣的时代,由傅友君、朱子忠、李华刚、李自成、胡广利、连璞、王小蒙、闫鲲、李跃等几个青年人带着同样的热情和对文学的朝拜,在阜阳自发成立的系民政部门登记(会证字:AHT——026)、公安局备案的一个合法文学社团。从1989年5月至1994年元月,历时近五年,发展会员千余名,出报16期(铅印4开4版),曾引起当代著名作家秦牧、冰心,著名诗人邹狄帆、李瑛、白航、阿红等大家的关注和鼓励。

  协会诞生,源于几个青年对文学的朝拜

  1989年5月的一天,傅友君、朱子忠、李华刚、李自成、连璞、胡广利、王小蒙、李跃等几个文学青年又聚在一起,带着同样的热情和对文学的朝拜,经过多次讨论和筹备,一个名叫“颍南文学青年协会”的民间社团酝酿成熟。随后的日子里,傅友君、朱子忠负责起草征稿函,并发函邀请全国的一些诗人、作家当协会顾问,李华刚、李自成等人发动一些文学爱好者加入协会。与此同时,傅友君、朱子忠二人又请时任阜阳县王店区文化站的站长王健,帮助申请协会批文,跑阜阳县文联,请求县作协主席杨中华支持。之后,闫鲲、郝桂银、刘庆坤、申永坤、刘玮、杨继刚、张广杰、郝丽侠、刘隐峰、高玉先后加入颍南文学青年协会,成为领导成员。

  没有经费,协会骨干成员每人集资100元,作为第一笔启动资金。怀着对文学的痴爱,几乎每天,他们白天上班,晚上聚会,一起讨论协会章程,议论会报会刊名称等,常达寅夜。多次酝酿,最后一致推举傅友君任会长,其他人轮流为执行主编,办一份综合性的文学报纸《文峰报》。取此报名,源于阜阳有座标志性古建筑文峰塔,先人建此塔,亦是希望阜阳大地文光射斗,文人辈出。

  经过数次奔走,上级相关部门被这几个青年人感动,批准了他们成立文学协会的申请报告。1989年11月10日上午,阜阳县历史中第一个颍南文学青年协会成立大会在颍河旅社二楼会议室召开。当时参加会议的有阜阳县作协主席杨中华、阜阳县文化局的一名副局长、王店区委副书记孙多福、阜阳报编辑丁醒(丁友星)以及协会会员等一百多人。

  1990年1月8日晚8点始,连璞、傅友君、朱子忠在阜阳县王店中心小学一间宿舍里,开始了第一期《文峰报》的划版工作。从未编过报纸的三人请教了阜阳报一位编辑后,摸索着划版,直到夜间12点多钟才基本定版。

  1990年1月15日,第一期《文峰报》在阜阳师范学院印刷厂面世。捧着一份散发油墨香味的、自己创办的报纸,几个青年人相拥而庆,激动得眼含泪花。这是他们平生第一次办报纸,而且是铅印的报纸!

  发展壮大,引起著名作家诗人的关注。

  一切苦累都被热情冲淡,一切困难没有难倒这群执着于文学梦的青年。

  由于当时文化宣传部门的重视和文朋诗友的大力支持,颍河文学青年协会从1989年成立到1993年4月份,发展会员千余人。会员中有工人、农民、解放军、政府机关干部、学生等,遍及全国各地(除台湾外)。有的会员被当地省级作协吸收为会员,有的公开出版了小说、诗集。比如叶青(当时是黑龙江省作协会员)出版了诗集《别样的叶子》,陕西的王峙钟出版短篇小说集《圆梦》。更有不少数量的会员在全国各类文学大赛中获奖。

  该协会会员免费获赠会报《文峰报》,定期享受作品书面点评指导。创作成绩突出者,年终还有机会被评为优秀会员(每年度20名),并颁发荣誉证书和物质奖励(主要是图书)。

  值得一提的是,《文峰报》最初几期发表的会员作品,编辑部还寄发过一定的稿酬,虽然微薄,但此举在当时阜阳地区民间社团,甚至省内外民间社团亦少见。

  当时,全国著名诗人、《星星》诗刊主编白航、《当代诗歌》主编阿红、安徽省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阜阳报总编梁如云、《诗神》主编戴砚田以及当代著名诗人邹狄帆、柯蓝、刘湛秋等给予了热情支持,先后答应做该协会顾问。随着会员队伍的壮大,《文峰报》的定期出版(季刊),影响力的扩大,引起当代著名作家秦牧、冰心和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的著名诗人李瑛、《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的著名诗人作家石英、诗人苗得雨、蒋维扬等人的关注。

  邹狄帆1989年6月的“颍河之水,润泽百花。”、阿红1990年6月8日的“人生美在事业,事业贵在奉献。 祝颍河诗友多写诗写好诗。”、秦牧1990年3月12日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奇警唐人句,年年诵不休。”、戴砚田1990年3月的“《文峰报》的原野上,将一样地耸起一个又一个的文峰芽!颍州大地春意盎然,诗花茂盛,新人辈出。”、李瑛1991年3月的“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促进诗坛万紫千红。”和1990年6月3日,台湾作家、亚洲四大著名作家之一徐国隆为《文峰报》题写的“奋勇直前为大阜阳光明万照”的题词,是对“文峰报人”的鞭策、鼓励和肯定。

  举办诗赛,被评为全国民间优秀报刊

  1991年,颍河文学青年协会联合阜阳市卫生材料厂共同举办了面向全国性的“文峰杯”诗歌大赛征文活动,收到全国各地会员及诗歌爱好者近千首诗作,评出二三等奖42名(一等奖空缺),优秀新苗奖40名,并于1992年元月19日在阜阳市颍河旅社举行了颁奖大会。当时,全国人大代表、农民作家潘永德、阜阳县文联作协主席杨中华等,就诗歌创作问题发表了深刻有见地的讲话。这次活动,《阜阳报》、阜阳地区电视台、阜阳人民广播电台、阜阳县人民广播电台都作了报道。

  当然,办报的同时,傅友君、王小蒙等几个发起人在学习中成长,在文学创作之路上也取得了一点成绩。王小蒙在《诗刊》、《星星》、《诗神》等国家、省级诗刊报上发表了不少作品,多次荣获全国诗赛大奖,后被安徽省作协吸收为会员。闫鲲的小说、散文多次在《海燕》、《短篇小说》、《中国农机化报》等公开发行的报刊上亮相,获全国大奖。傅友君诗作在《北方文学》、《作品》、《中外诗星》、《文学报》等报刊上公开发表,并多次获奖。李跃、朱子忠、刘庆坤、李华刚、刘玮、申永坤、郝桂银、李自成等也发表了一些诗歌、散文、小说,入选近十本集子。

  1992年4月5日至10日,傅友君、李华刚作为颍河文学青年协会代表应邀去北京参加了由中国新诗讲习所举办的“首届全国民间重点诗社、诗刊、诗报经验交流会”。会上,颍河文学青年协会被评为先进单位,《文峰报》被评为“全国民间重点诗报”。

  1993年,《文峰报》更名为《淮河文学报》,社址也由阜阳市阜焦路中段王店迁至阜阳市明光路。

  《文峰报》(含两期《淮河文学报》)从创刊到1993年4月共出版16期,平均每期印数6000份,印刷地点几经周折,先是在阜阳师院学院印刷厂、后在阜阳市红光印刷厂、安徽省第一监狱阜阳新生布厂印刷,终因经费紧张等原因而停刊。

  1994年元月,颍河文学青年协会暨《文峰报》终结了。而这个当时会员遍及全国各地、在阜阳影响力较大的民办综合性(刊登诗歌、散文、小说、杂文等)文学报纸,在阜阳民间文学发展史上虽只是“昙花一现”,但仍发出了令人惊奇的、欣喜的光芒。

编辑:田力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