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点醒亭台 墨香流淌千年——阜阳政协委员张孝玉以文化“双璧”激活城市文脉

日期:2025-09-16 11:25:28 浏览:

站在阜城七渔河畔的“芦湄秋月”景点前,鎏金匾额上四个大字苍劲挺拔,石柱间那副“云拖雨脚连天去,树夹河声绕郡流”的楹联宛若墨龙腾跃,与远处绵延的芦苇荡相映成趣。市政协委员张孝玉常常在此凝神驻足,看他亲手参与“点睛”的亭台楼阁如何被文字唤醒,看千年阜阳的文化血脉如何在一笔一画间潺潺流动。

微信图片_20250916113222_920_2181.png

这位从霍邱走出的楹联专家,自2018年增补为阜阳市政协委员以来,便以诗词为舟、以笔墨为桨,在阜阳的文化长河中悄然划动双桨。身为阜阳市楹联学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他心中始终燃着一团火——要让亭台楼阁开口说话,让草木砖石皆有故事。

微信图片_20250916112809_915_2181.png

转折发生在2021年的南阳卧龙岗之行。当看见历代文人墨宝将一座座建筑点缀得熠熠生辉时,他蓦然想起阜阳那些沉默的园林:“我们坐拥管仲故里、欧阳修旧治,藏着千里淮文化的精魄,怎能任亭台空空、楼阁无言?”

微信图片_20250916112900_916_2181.png

恰逢七渔河风景带建设如火如荼,张孝玉敏锐捕捉到文化落地的契机。在市两会上,他递交了一份墨香氤氲的提案——为园林建筑佩上匾额与楹联的“双璧”。提案很快获准落地,市政协调研组专程赴七渔河实地考察,一场关于城市文化表达的对话在芦苇荡边徐徐展开。

微信图片_20250916112948_917_2181.png

为让文字与风景相得益彰,他带领诗词专家潜心研读《阜阳历代诗词选》,从古人笔墨中采撷珠玉。公示征集令一出,省内外书法名家纷纷响应,狼毫挥洒间,一座座“素颜”建筑被赋予了灵魂。当首块匾额悬于廊檐之下,过往游人不禁驻足吟诵,那些沉睡的阜阳故事,终于被墨香唤醒。

微信图片_20250916113030_918_2181.png

五载春秋如白驹过隙,张孝玉的脚步却越发坚实。文峰公园的青瓦飞檐下挂起了楹联,泉河风景带的武穆祠台飘起了墨香,青颍公园水月亭、梅园邀梅轩相继披上文字织就的锦衣。每一块匾额都是一扇窗口,让市民窥见阜阳千年文脉的流光溢彩。

如今穿行于阜阳园林,但见匾额楹联与飞檐斗拱相映成趣,书法名家笔墨与淮颍风物水乳交融。五处公园风景带内,十二座建筑悬挂十六块匾额、十一副楹联,不仅拓展了园林的审美维度,更滋养着市民的精神世界。

微信图片_20250916113133_919_2181.png

“要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读得懂。”张孝玉望着秋风中摇曳的芦苇微笑道。那些被他亲手点亮的匾额,正如同播种在城市肌理中的文化种子,终将在时光灌溉下,长成一片参天的精神林海。而这座千年古城,也因这些无声的诗句,获得了另一种响亮的存在。

注:图片来自网络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