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中医药宣传周 | 秋季养生,护好脾胃,气血充足,百病不生!

日期:2023-09-08 16:08:12 编辑:hd888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入秋后,有人忙着增添衣物,有人忙着补水缓解秋燥,还有一部分人,正在默默承受腹胀、腹痛、腹泻等脾胃不适带来的痛苦。经历了一个夏天的“生冷轰炸”,进入秋季的脾胃,可能早已疲惫不堪,此时若不注意调养或盲目进补,只会让它雪上加霜。要实现这个小目标,先学点养生知识吧~


 脾胃病证型

01

脾胃湿热证

表现为脘腹胀闷、纳呆、恶心欲呕、口中黏腻、渴不多饮、便溏不爽、小便短黄、肢体困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本证多由外感湿热之邪、喜食油腻辛辣食物、过度饮酒所致。

02

寒湿困脾证

表现为脘腹胀闷、口腻纳呆、泛恶欲呕、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头身困重,舌淡胖、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或沉细。本证多因淋雨涉水,居住环境潮湿,气候阴雨;或由于过食生冷瓜果、喜食肥甘厚味所致。

03

脾气虚证

表现为食少纳呆、脘腹胀满、食后胀甚、饥时饱胀、大便溏稀、肢体困倦、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淡黄或萎黄,舌淡苔白,脉缓或弱。本证多因饮食不节、太过劳累,或忧思日久、素体虚弱、年老体衰、大病初愈、调养失慎等所致。

04

脾阳虚证

表现为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白少华或虚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小便短少,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本证多因脾气虚进一步进展,或因过食生冷、过用苦寒药物,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所致。

05

胃阴虚证

表现为胃脘嘈杂、饥不欲食、或痞胀不舒、隐隐灼痛、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本证多因热病后期,胃阴耗伤;或情志郁结,或吐泻太过,或过食辛辣、香燥之品,过用温热辛燥药物所致。

   脾胃与身体





        中医外治法

针对不同的症群,中医治疗的手段多采取辨证论治的原则,因时因人制宜,且用药灵活多变,在保养脾胃方面有着明显优势。下面介绍几种中医外治法。

01

拔罐疗法

脾胃湿热证、寒湿困脾证可选用膀胱经走罐,脾俞、胃俞、中脘穴留罐。

02

艾灸治疗

隔姜灸中脘、足三里、神阙、关元、脾俞等穴,适用于脾气虚、脾阳虚人群;艾灸天枢、足三里、胃俞等穴,适用于寒湿困脾证人群。

03

穴位按压

点按中脘、足三里,手掌轻揉神阙,适用于各证型人群。

04

中药脐敷

  • 脾胃湿热证人群可用黄连、黄芩、大黄各等分,磨粉后用水调成糊状敷脐。
  • 寒湿困脾、脾气虚、脾阳虚证人群可选用干姜、肉桂、豆蔻各等分,磨粉后用生姜汁调成糊状敷脐。

05

中药足浴

  • 脾胃湿热证人群可用黄连、藿香各20克,六一散(滑石、甘草)30克。
  • 寒湿困脾证人群可选用:紫苏、陈皮各20克,藿香30克。
  • 脾气虚、脾阳虚证人群可用白术、干姜、茯苓各20克。
  • 胃阴虚证人群可选用北沙参、玉竹、麦冬各20克。

     食养脾胃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