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王法艇

日期:2020-09-03 15:33:42 编辑:hd888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说到法艇,首先想到的不是他扎实的古文功底和良好的驾驭文字的能力,而是其彻头彻尾、无法掩藏的诗人气质。

那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法艇从《新闻人物报》回武大中文系给师弟师妹做了一次讲座,内容已经久远不记得了,但当时的模样一直清晰可忆:中等身材,瘦,面庞干净,五官方正,戴一副黑边眼镜,标志性爽朗的笑声,一口整齐的白牙,说话高古斯文但并不柔弱,有侠气,令人赞佩!

其实,更令我赞佩的是他与各种“大人物”打交道的社会活动能力,例如在读书期间就和武大老校长刘道玉先生成为忘年之交,这一点对于一般大学生来说是无法望其项背的。后来,知道法艇并非来自书香之家,而是安徽临泉农村的贫寒子弟,读大学之前就获得过“世界华人诗歌大奖赛”第一名,也上过《初中生必读》杂志封面,也就是从那时起,他有机会开始和臧克家、贺敬之、顾学颉、痖弦、启功,一直到刘道玉、谭仁杰、喻杉等一些前辈先贤交往。

如今算起来,和法艇的交往也有20多年,我不知如何用简单的话来概括他,总之我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例如真诚、善良、谦卑、勤劳;也有许多我一直学不到的东西,例如让人难以理解的纯粹和对朋友始终如火一般的热忱。在《晚清名臣彭玉麟传》一书中,时人对彭玉麟的评价是——“奇男子”,这也契合法艇给我的感受,他确实有许多行拔于众、德高于人的地方。

90年代的阳光现在回想起来依然灿烂,那样的日子,住在樱花飞舞的湖边,确实是诗人的最佳栖息时空。“文章写得好的朋友中,法艇人缘最不错;人脉广的朋友中,法艇应该是最有诗情。”

90年代后期,因为种种缘故,法艇回到阜阳。那段时间,他在一家上市公司创办了一份企业报纸,虽然做得风生水起,也荣获过《人民日报》举办的全国企业报刊大赛的特等奖,但是也时常传递出疲惫无奈之感。期间一纸风靡的《南方周末》也曾有意邀请他加盟,最终他还是留在阜阳,留在了文风醇厚的颍淮文化圈。

在阜阳,在安徽,乃至全国文化圈子里,法艇应该说都有一个不错的口碑。然而这些赞美之词总让我想起一位老人,一名终生委身乡村的卖豆芽者,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豆芽缸前度过,虽然年轻时也是善舞文墨的“秀才”。老人走街串户,卖豆芽供5个儿子读书,可谓艰辛。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豆子可以生芽,贫穷不会生根。”

这位老人就是法艇的父亲,他的5个孩子最终都上了大学,成为当地的奇迹。他用自己的“苟且”,成就了儿子的“诗和远方”。

法艇后来写了一篇散文——《父亲》,我读此文时,泪湿衫襟。老人那句朴实的话语,就像他培育的豆芽一样,柔弱平淡,却又坚决果敢,催人奋进。人与豆芽何其相似,脆弱而又坚韧,天生就有向上生长的欲望和本能。

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一个穷乡僻壤的少年,却能够写诗,竟然成了诗人和作家,这总让我感觉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事情。

2010年,刘道玉校长出版了一本书——《武大的名片》,文中收录他任校长期间20多名有影响力学生的事迹和文章,用“名片”一词寓意代表武大的精神和形象,法艇的名字和诗歌赫然位列其中,足见这位被誉为一代教育大家的老人对其文章及品格的认可和期许。这时法艇已在北京一家央企任职,感念于恩师的砥砺和叮咛,他开始撰写评论,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刊发。

然而,诗人毕竟还是诗人,最终离不开缪斯女神的怀抱。在工作和写评论之余,法艇依旧坚持纯文学创作。尤为难得的是,他的文学作品频频刊发在《人民文学》《收获》《诗刊》《中国作家》等顶级刊物,难怪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先生评价他是“业余创作比肩专业”。

后来,法艇荣获了第八届冰心散文奖、中国首届昭明文学大奖、《光明日报》《诗刊》等举办的全国大赛大奖等。《人民日报·海外版》以三分之二版的篇幅刊发了他的《十月:光明是中国的前程和底色》长诗,该作品被中国作协誉为“近年来中国最优秀的政治抒情诗之一。”

2016年6月,法艇以高质量的作品正式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一个业余作者能够跻身于中国最高的文学组织,该是何其不易,这也昭彰了“有志者事竟成”的真谛,以及他的勤奋和才华。

“时人不识凌云木,只待凌云识道高”,然而金钱的多少、名声的大小、职位的高低并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尺牍,只有作品,唯有作品才是一个诗人精神人格的最终体现!在祝贺法艇取得不菲成绩的同时,我更期待法艇有更多更高品质的作品问世。

 (阜阳日报  任志峰)

编辑:田力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