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停运啦!

日期:2022-04-05 12:12:29 编辑:hd888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水墨三合 

根据我市疫情防控形势,为有效管控疫情传播扩散风险,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阜阳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通告》(2022年第5号)要求,自2022年4月4日上午10时起,临时停运公交5、18、19、28、31、35、52、56、59、62、65、67、71、73、75、K1、K23、K101、K102、K103、K105、K106路,夜1、夜2路、机场专线,以及城乡公交601、602、605、608、701、705、903、905、906路,共计34条线路。

其余线路运营根据疫情形势和客流实际,动态化调整发车间隔。请广大乘客下载关注公交颍州通APP,实时查询公交车运行位置,便于提前规划出行时间。乘车时请主动出示健康码,配合体温检测,全程规范佩戴口罩。

线路恢复正常运营另行通知,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给予理解和支持。市公交集团服务热线:0558-96166

    特此通告。

                                    阜阳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2022年4月4日

清明将至,春雨连绵,还有多少人,记得今天是寒食节呢?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
因为和清明节距离较近,所以后世逐渐把这两个节日合并在一起度过,时至今日,中国传统节日寒食节已被很多人淡忘。
作为曾经的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有它自己的特点和意义,今天,诗词君就和大家聊聊这个不应被遗忘的节日吧。
- 寒食起源 -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 寒食习俗 -
  • 禁烟冷食
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这天,为了纪念介子推,家家户户禁止生火,都吃冷食。
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说的就是寒食之后诗人煮茶的行为。
  • 拜扫祭祖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
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
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
  • 寒食饮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
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
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
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 
  • 插柳标明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
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
  • 踏青郊游
踏春,盛兴于唐宋。
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
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 乐荡秋千
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
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聚众蹴球
盛行于唐,《文献通考》载:“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
《州府元龟》载:“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节帝御麒殿之东亭,观武臣及勋戚子弟会球,兼赐宰臣宴馔。
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图》。
年年清明,念念不忘。

每一个祭祖的节日,都是为了不遗忘。

01

清明,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清明,是仲春与暮春之交,这一日天清气明,万物皆显,所以早先它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
清明节,别称寒食节,更准确的说寒食在清明的前一、二日。
这一日禁烟火、吃冷食,洁净自身是表达对先人虔诚的思念。
后来因其与清明相近,人们便统一在这清明扫墓祭祖,所以每年清明,全家人得齐聚在一起,追思逝者的恩泽,感恩现世生活的美好。
清明节至,不少人不远万里赶赴老家,加入到大的小的祭祖队伍。
记得儿时,长辈领着我们去扫墓祭祖,长大后,我们领着自己的孩子前去。
一家人整整齐齐,像往年一样清理杂草,用红漆描涂碑上的字,点香,烧纸,祭拜。

然后转过头,告诉我们的孩子,和他们讲祖先的故事,然后一步不落的点香,烧纸,祭拜。

清明时节,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慢慢地,你自会明白:

父女母子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02

清明,祭祖是为记住

人最初没有故乡,所谓的故乡,不过是祖先漫长流浪的最后一站。

他们把定居下来的地方名作为自己的姓,有的将让自己生存的职业作为姓。

于是,我们才有了自己的家族,有了自己的亲人。我们学会了用祭祀的方式,感恩先人给了我们今天这个家。

幸福地活在这片故土上,是祖辈们对我们的最好祝福。

小时候跟着长辈们踏青扫墓时,他们总会领着我去到这个那个墓碑前,讲着先人们的故事,以前只觉得那些传奇的故事有趣,但也不懂大人为什么要讲。

后来离开家,去到很远的城市生活。

挤公交,等地铁,穿梭在高楼林立之间,应酬着形形色色的人,慢慢的,会忘了最初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

随着年岁渐长,举头望着天上的月亮,有时甚至会忘了自己是谁。

常年漂泊人容易忘了自己从哪来,可以回哪去,这些时候却会想起那些故事

现在每当自己的姓名被喊到时,心里总会充满力量,因为这个名字带着祖先的祝福;又会感到有种使命在召唤自己,因为不想让祖先的期盼落空。

在中国人的生命里,祭祖,是为了记住:

记住你的姓;记住你的名字;记住你从何而来;记住你又为何而出发。

唯有记住过去,我们才能看清明日的去向。

03

清明,祭祖是以爱的方式告别

在知乎上看过一个故事

网友她说,每年清明给外公扫墓,旁边那一家的坟,草总是长得比墓碑高。

她外婆会让舅舅给那家的坟清干净草,拿用剩下的红漆顺手涂一下碑上的字。

走之前,外婆会把带来的花送到旁边那家坟上,再点上一炷香。

她问外婆为什么要这样做,外婆说:“如果你外公在的话,他也会这样做。他总想看到每个人都好。”

中国人祭祖,或许相信的不是鬼神灵魂,而是相信亲人对我们的爱是不会消失的。

他们在我们心里留下的回忆,也不会消失。

所以就算去世的人什么都不知道了,还是希望自己的亲人在别的地方活得好。

清明祭祖,是让我们学会以爱告别,以爱相处。

04

勿忘清明,且惜当下

作家冯友兰说:

人理智上知道亲爱的人死了就是死人,可是人心情感上,我们希望死人能够复活,希望有个灵魂会继续存在于另外一个世界。

可我更愿意相信,很多年前外婆在世时对我说过的话:

“人死后会变成天上的星星,星星会在天上守护着我们。”

人终会死去,但只要有人还记得,我们所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就像这清明雨上,他们会化作这人间风雨,守护在你我身旁。

年年清明,念念清明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