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兆乾诗文集节选
庚子元夕后二日,再和周剑致答有感!
心驰神往终南山,
雾霾散去访高贤。
借问杨柳探消息,
春驱瘟神重相见。
游艺不惜十万贯,
骑鹤亮翅下江南。
纵横四海任翱翔,
放眼五岳皆游遍。
分秒必争挥椽笔,
渴骥奔泉再扬鞭。
落纸烟云千尺锦,
心雄弄潮万丈渊。
董兆乾于二水斋吟月楼。
庚子元夕后一日,唱和画家周剑一首。
周君梦蝶拜马良,
翰缘神交盼夜长。
龙鱼岂是池中物,
蟾宫折桂登金榜。
董兆乾于二水斋。
二O二O年元夕后一日,书“桃花源记”,赏墨云轩周剑山水复复拾句。
昨夜梦里不知踪,
赏君画境似相同。
胸存桃源万壑墨,
心有灵犀一点通。
董兆乾于二水斋吟月楼。
二O二O年元夕后一日,赏丽云绘画、雕塑工作室周剑山水有感!
技艺提速茹苦辛,
笔不离手功在勤。
名师课徒言其妙,
情到浓时意最真。
董兆乾于二水斋吟月楼。
二O二O元夕后一日,连日开卷近墨,临池杂谈,一管之见。
一日练功一曰深,
数回临摹数回寻。
旧作右军追峻秀,
新篇孟津求逸韵。
足不出户非觉苦,
悟道佳境便是福。
开卷养怡觅心法,
原来秘密藏得深。
妙于起伏意在先,
浓淡参差积翠间。
简静至上借肘腕,
龙飞凤舞气还连。
用笔绝技无期许,
远宗秦汉有魏晋。
“欧柳颜赵”工自稳,
“苏黄米蔡”形同魂。
万家墨面皆可取,
一管风神天下闻。
董兆乾于二水斋吟月楼。
古人作书以圆便圆到底,落笔一方便方到底,各成一种章法。兰亭用圆,圣教用方,二帖为百代书法楷模,所谓规矩方圆之至也。
字学,以用敬为第一义。凡遇笔砚,辄起矜庄,则精神自然振作,落笔便有主宰,何患书道不成。泛泛涂抹,无有是处。
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坡翁学书,尝将古人字帖悬诸壁间,观动静,得其大意。
此中有人、有我,所谓学不纯师也。又尝句云: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古人用心不同,故能出人头地。
废纸败笔,随意挥洒,往往得心应手。一遇精纸佳笔,正襟危坐,公然作书,反不免思遏手蒙。所以然者,破空而行,不期自工也。
庚子望月十五日,元宵佳节感怀!
久有凌云逊风骚,
只因瘟疫乱花朝。
月圆拐点传佳讯,
阖家欢庆闹元宵。
祝福同胞脱磨难,
祈愿苍生度险关。
英雄人物说不尽,
感动故事惊地天。
诗赋再添新词句,
书画焕彩旧奇观。
欣欣向荣千帆过,
蒸蒸日上万木繁。
董兆乾于二水斋吟月楼。
“谭花一现”今难见
一一忆皖北己故著名金石书画家谭道一老师
己亥岁暮,庚子年头,漫天飞雪,寒气凛凛。恰此时,武汉疫情狂虐来袭,福祸难料也。余响应号令,无关士卒,人人以静制动,概不例外,故闲待家中,往来踱步暇思,回眸本邑数载艺坛轶事,尚有桩桩心愿未了,有话欲言,如鯁在喉,不吐不快,大有埋珠之憾事何止一二,掩其光辉书画之达人,诸多亦如疫情之难料,遗漏也是常有的,余借非常之时期,惜不得己之契机,叙述一段艺苑往事。
余忆昔感怀吟句;
莫放春秋佳日过,
钩沉往事话旧说。
“谭花绽放”惊亮眼,
颍水弄潮墨腾波。
谈锋皖北己故金石书画家谭道一老师,(以下简称谭氏)其逝世周年暨一九八九年遗作展。轰动一时,印象难忘,记忆犹新。此展花鸟鱼虫,人物、金石书法,尤其苍鹰、松鹤、企鹅等,让人惊世骇俗,大饱眼福。然在此以后的慢长岁月里,谭氏作品,无论是日常生活,或是艺术交易,能够见到的,实在是凤毛麟角,时之精品,余作为一个从事艺术行当的知情者,多年洞察于窗口内外,皆无缘再见,故言“谭花一现”,犹如“昙花一现”之妙哉。“昙花再现”,坚守可待,“谭花一现”今不见,久不与面,而不得与后人分享,明珠无光,亦不知何因,更不知何时矣!也许有答案,而余言微,却又难得详实,安敢妄论,仅能抛砖引玉,唯寄望知情者作答也。
谭道一老师约一九三三年生,卒于一九八八年。虽然谭氏巨制小品创作之丰,“谭花一现”,却一见钟情,虽不知隐身何处,但其作品创作的艺术风格,寻根问源,经过三十年来的沉淀,获取来自全国各个省市专家学者及其同道等反馈的信息,粗略归纳几点,仅供探讨参考,研究学习。
其一;八十年代初,改革的春风,滋润了书画家的心扉,苏醒了艺术的种子,而谭氏作品的萌发,从集思广益到个人创作,夜以继日的临摹,孜孜不倦的学习,加上从事美术教育及版画功底,终成翘楚而脱颖而出,恰是笔墨当随那个时代的先行者和佼佼者,上级有任务可命题而作,同道相互鼓励,你追我赶,文光焕采,是一个成长和锻炼艺术火红的年代,谭氏作品无遗流露出酣畅淋漓的笔墨激情,奔放的线条,严紧的章法布局,体现了那个时期的烙印。谭氏创作临摹之富,从八大山人、吴昌硕、任伯年,潘天寿、齐白石到省内外等名家,择众家之长,吸取营养,作品蕴藏着诸位大师极其珍贵的技法神韵。君不见谭氏作品字里生金,画中含玉吗!
其二;良好的基础,来自于家学渊源,谭氏出生地颍泉区行流镇谭寨村,距离书法家乡贤大儒张鹤云先生府邸,几千步之遥,张鹤云先生一九五零年去逝。其擅长魏碑苏体、国学诗词,一九五零年,作品经弟子徐家震老师携带上海,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书画作品展,时人赞誉,堪与古人抗衡,与时之书法大家媲美。谭氏幼年受先生影响之深,可谓近水楼台,其不仅收藏了张鹤云先生的大批墨宝,而且连同先生的印章亦收入囊中。具同乡闲叙,谭氏收藏之丰,曾在其家见到徐渭花鸟等名作,余亦曾在九十年代,从其后人那里购得陈摩国画梨花鹦鹉精品立轴。试想言不虚谬也。总之爱屋及乌,朝夕相对,问道先贤,不失上上良策。
其三;颍州近百年来,为谭氏添加能量,增强动力的分别有两个书画会和一个培训班。一个是四十年代由著名书画家李自适担任会长的“爱普庐书画会”,另一个是八十年代由我市著名诗书画家、收藏家冯文光先生牵头组织的“颍州墨友会”,还有一个也是从八十年代始,由我市著名山水画泰斗李伯英老师办的山水画培训班。三股力量雄厚,荟萃本邑及周边县市诗书名家和弟子数众,对谭氏影响巨大,况”李冯”感情深厚,相互支持,配合默契,倾力合作,从八零年至八八年,余亲身体会验证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同时也是谭氏艺术创作的巅峰高潮。因为余也沐浴着改革的春风,那时从农村回到城市,有缘结识”李冯”两位先生以及墨友会的诸多老师还有培训班的众多弟子,他们催人奋进和刻苦学习的精神,也改变了我的人生。余因喜书画,以装池谋生,和诸位老师有着亲切的交往,和谭道一老师,亦是那个时期相识的。墨友会每周一聚,寒暑无间,在一块学习交流,三个组织被后人共誉为阜阳近当代艺术家成长的摇篮。所以谭氏诗书画创作之勤之丰,一边创作,一边交流,走出去,请进来,省内外同道来往频繁,特别是厦门书法家罗丹、余纲来阜,艺术的导航,随着思维的变化而升华,犹如涓涓流水,输入新鮮血液,使谭氏书法技艺精进。罗老、余纲二位老师,倡导碑学,国学深厚,谭氏诗书画及金石倍受罗老、余纲赏识赞扬,从遗作可探谭氏铁笔竹管双下,临“乙瑛碑”、“衡方碑”、“张迁碑”等,印宗秦汉,近追吴昌硕、齐白石等名家,特别是向谭氏推荐一套好书,乃民国柯罗版线装本《伊秉绶书法集》上下册,谭氏朝夕临摹,如饥似渴,分秒必争,习作堆积成山,为筹备“颍州墨友会”书画作品晋省展下足了功夫。多年来,谭氏经常受邀外省讲学交流,远赴甘肃、辽宁等地,被辽宁辰州书画院聘为名誉顾问等。
其四;谭氏作品佳妙神逸,得到多助,一日千里,渐入纯青,同道时常感叹,“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其作品书画同源,金石于妙,真草隶篆通达,山水花鸟人物并取,深得篆刻之悟,开广阔之天地,连带诗书画飞跃层楼,品位日长,站得愈高,提速愈快,驾方舟,挂云帆,承伯乐之顾矣!一九八三年,上海篆刻家、书法家刘一闻先生观谭氏印作,曾感慨撰文称道,嘉赞其金石篆刻造诣高深,更可贵诗书画兼修,看好其人其才。一九八五年,齐白石幼子齐良末观其制印,评价“其金石技艺多有传人,深可告慰先生于九泉了”。同年甘肃书法家陈云樵先生,观其刻印亦赞到,“布局安祥,浑厚端严,妍美醇雅,神韵风声,苍劲简朴,古趣盎然”。一九八五年,本邑书家蒋振斌先生,携谭氏作品呈时任中书协主席的啟功先生阅评,啟老笑而言曰,“谭氏路子宽广,仕途无量”。同年书画大家孙其峰先生为其题赞,“屈铁枯藤,惊雷坠石”。著名画家张汀先生题赞“艺苑独秀”。罗丹先生评其印“方正古朴,苍劲雍容”。阜师院教授,诗书画家沈茹松先生赏谭氏金石书画,多有作诗作书作画互赠。在谭氏收藏的作品中,余庆幸的观赏到余纲先生刻石钤印而成的立轴,周恩来诗词一首。刘奕云老师刻石钤印立轴,毛主席诗词蝶恋花一首。还有连延昶刻石等等,上款皆为道一同志雅属,道一同志哂正等。切磋之妙,至于谭氏为他们刻的什么,皆不得而知也。
其五;“颍州墨友会”全体成员,在历时七个春秋的日子里,经过辛勤的努力,以聚必切磋书画理论,解剖书画作品为乐趣,以互助互学,共同提高为宗旨,赴省选拔作品预展,一九八七年六月,在阜阳市少年宫举行,同年八月晋省汇报,在合肥展出。各新闻媒体纷纷报导时之盛况,省内外同行奔走相告,祝福贺彩。此展为我市及墨友会赢得了很高的荣誉,后人至今津津乐道,传为佳话。共同谱写了一曲继承祖国书画遗产,发扬光大民族瑰宝,推陈出新的圆满乐章。因恩师庄公传林夫子是墨友会其中之一,合肥行,恰与谭老师下榻一室,老师绘声绘色的对我等讲述展时的心情和经过,特别说到谭老师夜不能寐,激动到睡而复复起身,裸体作画赠于庄老师的情形。余有幸保留着当年预展和晋省展,由书法家黎国琛先生为此书写的两件前言,睹物思人,弥足珍贵。此墨记载了墨友会同仁,友爱拼搏的历程,是极其珍贵的实物鉴证,是团结一致的精神,让艺术飞的更高,走的更远,是惺惺相惜的品德,宽广的襟怀,让艺术之花,呈献给更多的人们面前,发出灿烂的光辉。
上言累述,也许只是挂一漏万,避重就轻,也许因年代久远,模糊了记忆,也许因那个年代的条件限制,而未能将”颍州墨友”晋省展付梓成册,时事记录文章之史记,亦难尽详实。余因年青识浅,亦说不出什么子丑寅卯来。时光虽然逝去,但是他给人们更多的时间去辩别,去反思好与坏,是与非。今天,我们共同的心愿,依然是求发展,谋艺进,没有什么可以羁绊住我们对美的渴望和追求,也没有什么可以封住我们对美的赏悦和借鉴。物语各有灵性,只是早与晚。让我们一起为当年携手抱团取暖,且又能出类拔萃的谭道一老师,为其金石书画作品点赞,莫让冷落和怠慢了态度,而让逝者难安。今天,习总书记讲话曰“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讲话精神让我们的思维和意识,发生了巨变,理念和品格惊醒来者。我把此话遥寄“颍州墨友”会的诸位恩师,你们的青春是靓丽的,是闪闪发光的,是那个时代的先锋和骄傲,“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你们当得起这样的豪言壮语。莫道谭公痴,欣有后来人。纵观阜阳仕林,痴似谭公者,又何止一人。
一九八七年、八八年是谭氏出精品、出逸品的辉煌年代。恰逢盛年,欲待整装,抖 擞精神,更上层楼。呜呼?悲哉!天妒英才,上苍索命,谭道一老师却因病于八八年年底驾鹤西游,从此离开了我们,年仅五十五岁。让时之亲友同道惊难置信,谭氏未尽事宜,壮志未酬,何其不公!钩沉诸多书画名家对谭氏金石书画作品的赞赏和评价,三十多年来,各位来者,各位高明,各位同道,长期高枕而无思乎!艺术之美就在眼前,短暂的雾霾是不可能持久的档住人们明亮的眼睛,无有感乎!谭氏家事,今天若何,也仅点滴管见,余一村夫,一无薪奉,二无职位,在此长语短句的呐喊,何用!奈何!《颍州历代书法选》一书,甘苦自知也!虽钩沉阜阳二千书画贤达补遗补漏近百人,但还不是如“谭花一现”而名落孙山吗?让我们携手钩沉本邑每一位诗书画艺术家,让明珠生辉而共同努力奋斗。此话不仅美丽而又动听,事实经历就摆在那里,谁又能想到这一切,并非实情呢!又奈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余坚守着信念,希望这种现象早晚有一天,终会改变的。
前不久,余在电视里看到故宫博物院单院长讲的一堂好课,字字句句,再一次点燃了我的激情,单院长大意说的是,博物院藏品之珍,不在多与少,而是能够把它呈现给世人观赏,才真正的叫物尽其美,不失为珍宝。也是机缘巧合,寄籍于太和的挚友马玉柱兄,阜阳市人氏,喜书画收藏,与余臭味相投,更难得的是,君亦是谭氏金石书画作品长期追求的终始粉丝。恰此时,向余提供了很多相关谭氏金石书画作品的实物和信息。言居住在杭州,亦是西冷印社社员,在全国也是非常有名望的书画艺术家某某,通过阜阳藏友介绍,数次易价,欲购其藏谭道一老师四尺整张蕉荫双鹤图,问余可否,余久未相遇谭氏大作,请求发图,赏为快事。余一见心喜,果然“鹤立鸡群,撼人眼球”。随谏言;无论如何,不可易主,一时之失易,复得难矣。想当年著名书画收藏家张伯驹先生护佑之珍宝,不惜生命与钱财,那些都是中国的国粹,岂能流落异邦,遭国人耻笑。谭氏妙墨,那是阜阳的宝贝,应当永存吾土,励志后人。感谢马兄,余因这个信息鼓起了勇气,把忐忑不安,久久埋在心里的话语,释放了出来,正是;
仙客留下红尘魂,
竼音声微扬旧闻。
天若有情君莫违,
换去伪装做真人。
一部历史说家事,
几回兴旺盼甘霖。
“欧苏”旧治多贤才,
“张李”陈迹映古今。
“谭花再现”随心愿,
后继有人续芳芬。
遥拜高香一烛天,
翰墨飘香万世春。
今天,我把往事如实说,也许有一天,后人会把我们今天做的事,不折不扣的行成文字,载入史册,传给后人的后人。
二O二O年二月四日,董兆乾匆匆初稿于二水斋。
注;张李陈迹,明三进士,张鹤鸣、张鹤龄、张鹤腾。李,指的元状元李黼。皆颍州人也。
二O二O年一月二十五日,庚子新春第一天,观除夕春晚有感!
春风吹送十万里,
红梅映雪兆丰喜。
一键问候递佳话,
百倍信心创新绩。
众志城成送瘟疫,
盛世和谐不畏惧。
温馨有你家真暖,
聚力携手化神奇。
董兆乾于二水斋。
二O二O年一月二十四i日,除夕夜吟。
除夕虽喜却添忧,
只因瘟神到处游。
但愿霾雾早驱散,
还我艳阳好日头。
董兆乾于二水斋。
二O二O年一月二十四日,庚子新春寄望,呈与诸位师友教正并祝新春佳节愉快,万事如意,阖家幸福安康!
改革己历四十载,
成就辉煌辑史册。
回眸往事不自禁,
欣逢盛世增澎湃。
新年又逢冬梅开,
老干繁枝春讯来。
红白黄绿竞吐艳,
琴棋书画释情怀。
雅律悠悠飘古韵,
翰墨蘋蘋随时代。
数倍香浓涌诗思,
万千激情展文采。
余音绕梁留记忆,
欲活画面献奇才。
峥嵘岁月谁作伴,
每天一图网速快。
励励日课临慈训,
尊尊教诲金难卖。
恩师神游无须忧,
弟子学业有安排。
乾言酒语并非真,
自当大海入襟怀。
常省吾身失良友,
效仿贾岛访师来。
开卷前贤多智慧,
尽将奥秘书中埋。
余向孙子问知识,
大笑爷爷不明白
果然后浪推前浪,
留心神童敬少帅。
子丑寅卯鼠占先,
蓬舟扬帆云天外,
处处督促莫却步,
时时提醒勿缓迈。
董兆乾于二水斋吟月楼。
二O二O年一月二十一日,余与书家张涛、楊杰结伴,到颍泉区惠源社区书送春联,承蒙领导及社众热情相待。深深的巷子,方正的大院,靓丽的墙壁可见好人好事之多,文风之浓。故此余有感!欣然记录一行的见闻及其深刻的印象。
惠源社区送春联,
翰墨淋漓落云烟。
盛世温馨书不尽,
好人登榜彰达贤。
话语倍感三层暖,
问候可预七分寒。
上上下下诚敬业,
左左右右勤持家。
招财进宝来富贵,
福呈堂前锦添花。
横竖大小文词美,
男女老少皆赞夸。
方院春色关不住,
文韜武略绽奇葩。
操管传播正能量,
高雅还因主人佳。
董兆乾于二水斋。
二O二O年一月二十一日,赏墨香奔马图即兴!
万丈豪情过新年,
一马当先勇向前。
学贵有成生锦绣,
奔泉无需在扬鞭。
董兆乾于二水斋。
二O二O年一月十九日,小年己过新年近,拭笔赠友作贺礼。
喜将翰墨作贺礼,
遥寄多福情可慰。
旧岁携手西取经,
新年弄潮东流水。
红红火火互添柴,
平平安安同进退。
识君胜过无价宝,
渴骥奔泉有方位。
幸得好书数十行,
欣获丹青超几倍。
放眼明日欲可追,
不移今朝紧相随。
抱团取暖传佳话,
荣辱与共誓不悔。
因荷得藕本常事
花繁叶茂藤连根。
五十六个民族亲,
几百万者异姓弟。
莫愁前路无知己,
前程似锦皆可为。
董兆乾于匆匆二水斋。
二O二O年一月十八日,昙花一现梦兰亭感怀!
书画养怡利于生,
历代文仕留深情。
握管行笔聚凝思,
精神能开气脉通。
万事万物善者用,
百人百性各不同。
兰亭墨宝誉第一,
竞相临摹数难计。
“欧柳颜赵”沿辙路,
“苏黄米蔡”宗前迹。
扑朔迷离何所在,
唐宋赝品亦珍稀。
余临”二王“”入幻境,
昙花一现在梦里。
董兆乾于二水斋。
钟兴珉
排律•迎春曲
(二十二韵)
芸窗秋色淡,
夕照历霜侵。
山鸟因寒颤,
花容被雾吞。
西风疏又急,
冻雨冷还阴。
短棹横江渚,
潮声净俗尘。
天心随序转,
人事逐年新。
喜鹊登高树,
红梅报早春。
岚光铺锦绣,
瑞气溢芳芬。
世衍康宁日,
时逢幸福人。
浮生三万里,
泰岳数千寻。
适意琴三弄,
抒怀酒一尊。
明时添锦绣,
天马伴麒麟。
元日熏风唤,
毫端底蕴存。
身行千里路,
心逐九霄云。
琢玉三冬学,
成诗午夜吟。
天开新气象,
人改旧乾坤。
把盏欣邀月,
含怡喜弄孙。
相交同苦乐,
收获看耕耘。
陋室灯如豆,
长天月似银。
文章憎命达,
菊酒恋清贫。
瀚海学伊始,
情怀写我真。
唐音开境界,
宋律拓龙津。
冬夏冰轮转,
韶华倍足珍。
2019.12.31
二O一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近得有酒有菜图,笔精墨妙,甚合吾意,开心颜也!即兴吟句,触及思念,心事相连,无时不牵。
有酒有菜思韩叔,
无诗无书不解忧。
魂凝翰墨八千尺,
梦绕画图万丈楼。
北望耕耘飞鸿信,
南苑设宴围炉饮。
点石成金何时归,
接风洗尘挂彩门。
董兆乾于二水斋吟月楼。
封坛记
谈锋酒论,渊源流长,诗词文赋难计其数。书画贤达以酒释怀,历代不乏,多如繁星,酒乡产地亦如是,贵川山皖所酿等等位列榜首,然民间酿造高手亦多多,若选优质五粮,精心酿制,不逊大厂品牌之美。余居皖北阜阳,有幸识得本邑酿酒师宋家昌兄长,君兄擅酿酒之法,性豁达豪爽,喜诗词书画,笃诚忠厚,名重乡里,与余趣味甚投,往来频交谊厚,故以兄弟相称,余无长物,曾作《酒论》并书相赠。近日,余将本邑家藏已故书画名家作品转其收藏,宋兄视若珍宝,赐愚弟美酒一坛,重达二百多公斤。特撰斯文传其佳话,即兴书章作封坛记之,寄存宋兄府邸,余之后世儿郎,启封用此美酒,览封坛之斯文,当不忘吾辈与宋兄交厚之深情也!
己亥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撰句并书于二水斋。
二0一九年九月十五日,即己亥中秋后一日,晨起试笔,展卷挥毫得句!
月到中秋分外明,
人逢盛世干劲增。
酒饮微醉酬知己,
花看半开感春风。
石翁晚景笔犹健,
虹叟暮年法自成。
积学储宝方入道,
贤师引路慧智能。
早岁读书误时候
迟省奋蹄勤耕读。
心雄举目千里望,
始觉才上一层楼。
董兆乾于二水斋。
编辑:傅友君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